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麻疹是一种典型的发热出疹性疾病,传播快、危害大,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自上个世纪60年代初麻疹减毒活疫苗的研制使用以来,麻疹发病率、死亡率已大幅度下降。但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资料显示,麻疹仍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天花的消灭和脊髓灰质炎的即将消灭,麻疹已成为WHO和国内外许多专家更为关注的传染病,并将其列为第三个拟被消灭的疾病。但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内外陆续报道新分离的麻疹病毒野毒株与20世纪50~60年代分离的麻疹毒株及目前广泛使用的麻疹疫苗株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否会影响到现行疫苗的预防效果,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二、目的 麻疹病毒抗原性变异与现行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密切相关,因此,对麻疹病毒流行株的抗原性和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正确客观地评价我国现行麻疹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旨在了解浙江省麻疹病毒流行株的抗原性及H基因变异状况,为我省的麻疹控制和消除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方法 采用B95a和Vero细胞分离培养麻疹病毒,观察细胞对不同毒株的敏感性差异;制备麻疹毒株大鼠免疫血清,进行交叉中和试验,测定各毒株之间的抗原比:对不同来源的人群血清测定中和抗体滴度;提取病毒**A,采用RT-PCR方法扩增H基因,纯化产物进行核昔酸序列测定,并用DNAMEN和Bi。Edit软件分析处理。四、结果 1、细胞培养敏感性差异 将各毒株分别接种于B95a细胞与Vero细胞,观察细胞对不同毒株的敏感性,发现近年浙江省分离到的麻疹野毒株(浙江198历和浙江10014)只能在B95a细胞中造成感染与产生融合细胞病变,在Vero细胞上不产生细胞病变现象,其培养液也无病毒滴度。而麻疹疫苗株S;。;和麻疹标准株Edm在上述两种细胞中均能造成感染,出现明显的融合巨细胞病变。 2、抗原性差异分析 通过交叉中和试验对各毒株进行抗原性分析,结果发现,浙江19 815和浙江/0014与&gi的抗原比分别为3.0和7.3,与Edl的抗原比分别为2.60和5.65,提示早期麻疹毒株与当前麻疹野毒株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抗原性差异。 3、血清学分析 收集儿童麻疹疫苗初免后血清、麻疹患者急性期血清和健康人群血清,分别测定对不同毒株的中和抗体滴度,发现麻疹疫苗初免儿童和麻疹急性期病人血清对麻疹野毒株浙江10014 的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5刀3和5刀4,明显低于疫苗株S191(GMT分别为68j 和门.76人但健康人群血清对两毒株的中和抗体滴度无显著性差异。 4、H基因序列分析 两野毒株的 H基因长度均为 1854个核昔酸,由此推导的氨基酸数为 617个,核茸酸同源性达99.95%,氨基酸同源性达99.84%;与疫苗株S191相比,共有8788个核昔酸差异,对应引起26毛7个氨基酸替换,其核耷酸的同源性仅为gi.25呢-95.31呢,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5.62阮-95.79俐 两野毒株在H蛋 — —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白氨基酸序列 240位上均出现 S(Ser)一N(Asn人 导致 238位上缺失一个 潜在的糖基化位点,这些变化提示H蛋白可能出现抗原性漂移。 五、结论 我省当前麻疹病毒流行株在抗原性及H基因等方面与疫苗株有较明显的 差异,并且对现行麻疹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已形成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