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湖北省梁子湖挺水植被菰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获取的梁子湖1987年9月26日,2004年9月24日两个时相遥感数据,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判读,建立解译标志,绘制了梁子湖菰群落分布图,本文比较了近20年来菰群落的面积及分布的变化;通过Erdas软件提取植被指数,与实地测量的菰群落的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建立回归方程,计算出1987年和2004年梁子湖菰群落的生物量,进而比较了近20年来梁子湖菰群落生物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1.1987年挺水植被菰群落的面积约31.62km<2>。主要分布于东梁子湖沿岸带30米以内的浅水区及西梁子湖水深不超过2m的沿岸带。2004年菰群落的面积约14.04km<2>。东梁子湖夏家咀村以南全湖有菰群落的分布。新港、月山,菰群落也有一定面积的分布,其它岸线仅零星分布。西梁子湖主体部分已经没有菰群落的分布,仅在少数湖叉有零星分布。近二十年来梁子湖菰群落面积减少约17.58 km<2>。其中高塘湖南部面积有所增加,其他湖区面积大大减少,甚至有些地方已基本消失。
2.研究区菰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与遥感植被指数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菰群落总生物量与遥感植被指数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拟合度中度。通过对植被指数和菰群落生物量的回归分析(主要包括一元回归模型、对数回归模型、多项式回归模型、幂函数模型和指数曲线模型),可以看出:植被指数和菰群落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的回归模型中,指数回归模型Y=301。6e<6.2701 NAVI>(R<2>=0.8766)拟合度最高;植被指数和菰群落总生物量的回归模型中,三次曲线回归模型Y=55306NAVI<3>-38816NAVI<2>-19843NAVI+1205.4(R<2>=0.6341)拟合度最高。 3.2004年9月24日,梁子湖菰群落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为5.386×10<7>kg,有菰群落分布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为3836g/m<2>(鲜重)。梁子湖菰群落总生物量为9.763×10<7>kg,有菰群落分布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6954 g/m<2>(鲜重);1987年9月26日,全梁子湖菰群落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为9.487×10<7>kg,有菰群落分布平均单位生物量为3035g/m<2>(鲜重)。梁子湖菰群落总生物量为1.839×10<8>kg,有菰群落分布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为5884g/m<2>(鲜重)。
4.二十年来,梁子湖菰群落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大幅度减少,从1987年9.487×10<7>kg和1.839×10<8>kg减少到5.386×10<7>kg和9.763×10<7>kg,分别减少了4.101×10<7>kg和8.627×10<7>kg。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反而有所上升,菰群落地上部分的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从1987年的3035g/m<2>(鲜重)增加到3836/m<2>(鲜重),增加了801g/m<2>(鲜重)。菰群落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1987年的5884/m<2>(鲜重)增加到6954g/m<2>(鲜重),增加了1070g/m<2>(鲜重)。
5.高塘湖南部菰群落迅速发展,该区域是整个梁子湖地区菰群落保存最完好也是交通最不发达的区域。菰是草食性鱼类的重要食物,当地村民有在鱼塘中种植菰的习惯,因此避免了湖中对菰的破坏,在人为干扰较小的情形下,此区域菰群落迅速生长。其它大部分区域菰群落面积大大减少,菰群落在这些区域大面积减少与这里沿湖围网养殖有很大的关系,随着这些年市场对梁子湖武昌鱼需求量的增加,大堤内的池塘已不能满足大规模养殖的要求,当地百姓纷纷在梁子湖湖面围网养殖,使得菰群落面积迅速减少。随着1998年中华大绒蟹在梁子湖试养成功并迅速推广,同时武昌鱼走出市场低谷,随着人们对梁子湖螃蟹和武昌鱼需求剧增。围网养殖迅速发展,在水深较浅的岸线已经被密布的网箱所占据,菰的生境被破坏。
该研究方法及结果能提供湖区最主要的挺水植被菰群落的现状及预测它的发展趋势,为研究、管理和规划梁子湖提供多层次、多时相的信息及科学的分析。为湖区的湿地植被的动态监测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