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学校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903630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生物技术等各项重大技术几乎在全球各个领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巨变,驱动着社会诸领域发生根本的变革。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全方位渗透激发了人们对未来学校的无限想象,更引发人们对未来学校的关注与热议。自从微软公司资助的“未来学校”在费城播下种子之后,以未来学校命名的会议、项目、计划迅速向全球蔓延开来,世界各国纷纷启动信息技术“重建”学校教育的行动。在此背景下,未来学校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变革学校的重要趋势。本文正是立足于教育基本理论的立场,围绕着“如何理解并建构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这一核心问题所做的系统研究。全文除绪论以外共包含三部分共五章的内容,其中第一部分是本研究的前提,也是首章,提出未来学校是智能时代学校变革的应然方向。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包括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依次对未来学校的概念、价值和图景进行详细分析。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关键,也是最后一章,设计未来学校的建构方案。本研究的首章力图从整体上回答“未来学校缘何能够成为智能时代学校变革的应然向度?”这一问题。本章首先在宏观层面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转型,以及社会转型所引发的教育变革。之后,在微观层面勾勒并阐释学校变革的历史轨迹及其发展趋势,认为智能时代的学校变革不但会继续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提出的要求,而且会更加积极地关怀人本身的成长需要,以人的生命成长为中心来完成学校自身的转变。基于此,最后提出直面信息技术的未来学校是智能时代学校变革的应然向度,即未来学校符合社会转型对学校变革的必然要求,力求回应教育变革对学校变革的迫切需求,更旨在满足人的发展对学校变革的内在诉求。第二章探讨了“如何对未来学校的概念进行分析?”这一问题。本章首先确立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观,认为未来是一种与现在和过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丰富存在,应在认识现实和过去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把握未来,并且立足于未来情景和未来需要对现实与历史的经验进行汲取和转化,以期更完满地创造未来。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上各个时代学校之所长的创造性地吸收与转换,依据智能时代社会转型、教育变革与人的发展需要,本研究认为未来学校是一种在新IT支持下,探索各类环境交汇融合,追求正式教育与非正式学习合而为一,实现人与智能体在教育中交互共生的混合教育机构。未来学校在本质上是成己成人的教学共同体,具有“人机合智”、具身体验、结构流变、学习开放、过程非连续、人本特色化的特征。未来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是教育,即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来培养身心健全之人,并间接地促进“善智”之智能体和智能社会的不断发展。第三章探究了“如何追寻未来学校的真正价值?”这一问题。本章首先回答了如何认识和判断价值,提出应始终在主体需要的真实性和客体满足的可能性的联系中建构能够指导学校变革的未来学校价值体系。其次,在人与AI、人与智能家庭、人与智能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四重关系中明晰智能时代人类的真正需要,包括:学而“成人”、学而“亲亲”、学而“合群”、学“与天地参”。最后,徜徉在未来学校的教学场域之中,发现被技术赋能的未来学校恰恰能满足人类的这四种需要。未来学校具有“成人”价值,在完整性的教学中实现个体完整成人;未来学校具有“亲亲”价值,在家校联动网络中增进亲子关系;未来学校具有“合群”价值,在“多维互嵌”的教育公共生活中培育公共人;未来学校具有天地价值,在自然的教育中促进“人的自然化”的实现。第四章探讨了“如何勾勒未来学校的整体图景?”这一问题。本章首先阐明整体取向的未来学校图景构思。其次,从学习空间、学习方式、教育流程三个维度系统地清理未来学校图景的已有研究,在批判性地吸收已有思想与材料的基础上,以整体取向的研究视野对三个维度的具体内容进行再建构,提出未来学校应打造流变贯通的学习空间,走向多维整合的学习方式,设计柔韧平稳的教育流程。最后,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社会成员四种视角来呈现三个维度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中生成的未来学校整体图景。本研究的最后一章回答了“如何建构未来学校?”这一问题。本章在复杂性思维视域下,为未来学校的实现设计了一个包含建构理念、建构机制、建构策略的整体性方案。首先,基于未来学校“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提出未来学校的建构理念,即坚守教育本质,以人的生命成长作为建构的尺度;重视教学共同体,以教学共同体作为建构的立场;关心生活世界,以对生活世界的超越作为建构的原则。其次,构筑了一套推进未来学校建设的“四位一体”的创新机制体系,即权责明晰与信息互通相结合的协同联动机制,个体赋能与组织增能相结合的能力建设机制,内在驱力与外在推力相结合的复合激励机制,多方参与和精准评估相结合的资源投入机制。最后,从社会系统、教育系统、学校系统三个层面,依次提出具体可行的未来学校的建构策略,即营造支持性的社会环境,构筑纵横贯通的终身教育体系,打造成己成人的教学共同体。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公众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充分保障,如何高质量健康生活、如何获取健康信息已成为当前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由于社会公众对健康信息关注度的提高,在面对健康风险时,无论是使用PC端,还是移动终端,都会及时浏览和搜寻健康相关问题,关注健康信息。微博作为社交媒体时代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微博平台所拥有的海量用户数据和健康信息,使其在
学位
快速有效的雷达波形识别是电子战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电子侦察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对抗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战场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并且随着以低截获概率雷达为代表的各种新体制雷达不断装备应用,使得在低信噪比条件下雷达信号的分选与识别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研究了强背景噪声下的雷达波形识别问题,重点对雷达侦察接收机输出端的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噪声信号采用加性高斯白噪声进
学位
《共产党宣言》在为无产阶级指明消灭资产阶级的革命方向和实践路径的同时,也绘就了未来美好生活的画卷并提出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思想。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为人民谋幸福始终是党的初心与使命。《共产党宣言》中对美好生活观的阐释内在的包含三重维度:基础维度,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与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保障;主体维度,要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美好生活;目标维度,最终的美好生活要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步
期刊
科学文献是科研工作者分享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过程,而引文则是关联这些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径。科学工作者通过引文表达对他人研究成果的认同,提供原始知识源,获得同行支持,还能在其中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这些想法和意见是非常宝贵的学术资源,科学引文的情感分析旨在了解作者对科学引文的想法和意见。科学文献中的引文情感,通常被认为是中性的,要么是客观地描述了一种算法或方法,要么是被用于支持事实或陈述。这可能是作者为
学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机械设备的小型化轻量化成为一种趋势,微机电系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传统的微机电系统主要由压电驱动器,电磁驱动器,电热驱动器和静电驱动器等核心驱动部件组成。然而,这些驱动设备往往离不开复杂的能量转换和传动系统,给设备整体的微型化带来很多困难。近年来,光致形变效应,即光致非热效应引起的形状变化,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传统机电致动器/传感器的替代解决方案。它具有光能直接转化为机械
学位
随着化石能源的快速枯竭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而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具有间歇性和空间分散等缺点,因此可再生清洁能源的高效转化与存储就成为全世界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其中,探索安全高效的电解水制氢能量转化技术和锂离子电池能量存储技术成为全球科学家的研究热点。但是,现有能量转化与储存材料存在活性低、稳定性差和成本高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本论文以地球储
学位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是度量经济系统不可预测程度的重要指标,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吸引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宏观层面,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可改变政策执行效果,影响产出、投资、消费等多个方面;微观层面,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企业投融资决策和家庭资产配置。因此,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相关研究对宏观金融政策制定者、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宏观经济不确定性需首要解决如何测度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问题。关于
学位
在气候问题日益显著的当下,碳减排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出庄严的承诺,显示出了坚定的减排决心,也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方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减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考虑到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显著差异,基于
学位
控制图作为统计过程控制领域最重要的方法,在工业生产、疾病防治、地质监控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受限于历史样本容量大小、理论研究基础和计算复杂度等因素,传统的统计过程控制图研究通常基于固定的历史样本观测和固定的参数估计来开展。而随着工业大数据理念的跟进、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技术的提升,待监控的数据流普遍呈现“形式复杂化”、“特征动态化”等样态。“固定化”设计的控制图已无法完全满足实际生产领域的监控需求,
学位
基于学习者为满足取得佳绩的期望和需求而调动情绪的倾向和学习者所认同的学习策略之间的差异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往后的深入学习,有必要理清学习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的概念。技巧是学生实现目标的工具,也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Derry,1990 and Schnotz,1994)。而语言学习策略是综合目标语言、学习者自身特点和其他方法的较为宽泛的概念(Ehrman,Leaver,and Oxfo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