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居住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结构进入一个重组与调整的转型期,城市居住空间出现重构和分异现象。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在当前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因为它关系到公众的基本所需,特别是在提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背景下,显得更为鲜明突出。本文所要着手研究的对象——新乡市,它地处我国中部,代表着一批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内陆中小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于推动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关于新乡市居住空间的研究还鲜为少见,更没有系统的理论总结。正是基于如此,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角度出发,对新乡市居住空间的演变历程、现状特征以及动力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阐释,以期为实施新乡市空间规划和建设,推动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实现中部地区崛起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理论回顾。从中发现国外关于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形成不同理论学派,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城市居住空间三大古典理论的基础上,将居住空间放到城市空间的大环境中去,并从城市形态、城市性质与城市布局三方面与居住空间进行深入探讨。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进行对比,将新乡市放入一个连续的时空转变过程中进行研究,揭示其居住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是一项值得探索的新颖研究课题。其次,通过对新乡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回溯,回顾了新乡市居住空间历史演变过程,发现其居住空间的快速扩展和国家战略方针及政府决策有关,同时受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传统的“单位制”居住模式逐渐被打破,城市居住空间由点状分布向圈层板块状分布过渡。另外,由于城市规划思想的转变,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聚集式”向“多中心分散组团式”形态发展。基于GIS技术,着力分析了新乡市居住空间的现状特征和居住分异现象,尽管城市向心化发展是目前居住空间的主流趋势,但居住郊区化现象已经日渐突出,近期开发的房产项目大多集中在城市外围区。受土地有偿使用制和住宅私有化的推动,由于公众择居的差异,新乡市居住空间已经出现了居住分异现象,中高级住宅集中在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而低级住宅分布在老城外围区、传统工业区和边缘区。最后,在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剖析了新乡市居住空间演变与重构的动力机制,指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主导着城市居住空间持续增长,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思想影响着居住空间的形态变化,而人口结构、住房供给市场变化以及公众择居和迁移行为引起了居住空间的重构和分异。然后,对新乡市居住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口干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4例口干症患者进行唾液白色念珠菌培养、泪腺流量测试、血细胞计数。结果4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无明显区别,男女比例为1:5.57,口腔白色念
一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人的原始宗教或神话传说中没有偶像崇拜这一说,至少迄今找不到它曾经存在的文字或实物的证据。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礼记·檀弓下》的注疏中说:“俑,偶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不仅仅关系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牵涉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文章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首先详细阐释了民族传
连续刚构桥是综合了T型刚构桥和连续梁桥的特点,既保持了桥面平顺的优点,有避免了安设大吨位支座的缺点。目前已经很广泛的应用于桥梁建设领域。由于其长期处于自然环境中,受
生猪生产的比较优势可以体现在自然条件、技术条件上,也可体现在社会经济条件上。随着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变化,我国生猪生产布局也悄然发生变化。以往的研究认为市场供求、交通
本文以‘1479’番茄品种为材料,叶片喷施核黄素后接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研究了核黄素对TYLCV的诱抗效果,并从防御酶系统、抗氧化系统和次生代谢产物方面对核黄素诱导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流行病在诊治过程中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更好的制定治疗方案,节约治疗成本。随着数据量的增加,现有的
目的通过生脉饮、失笑散两种中医经典方药对阿霉素心脏毒性模型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影响的异同,比较研究益气养阴法与活血化瘀法两种中医治法组成的方药对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
伴随经济的发展,市场越来越信息化,全球逐渐形成一个经济体,并且发展进程越来越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所面临竞争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变,技术的不断革新需要企业更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