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明确“通关利窍”针刺法对前、后循环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差异及影响因素,为不同闭塞责任血管患者预后的初步评估提供依据,并为探讨“通关利窍”针刺法的作用特点补充证据。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20年6月-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区住院患者,共收集脑梗死后并发吞咽障碍受试者108例。依据脑梗死后的临床表现、颅脑CT/MRI/MRA所见梗死病灶位置,结合英国牛津郡卒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通关利窍”针刺法对前、后循环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差异及影响因素,为不同闭塞责任血管患者预后的初步评估提供依据,并为探讨“通关利窍”针刺法的作用特点补充证据。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20年6月-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区住院患者,共收集脑梗死后并发吞咽障碍受试者108例。依据脑梗死后的临床表现、颅脑CT/MRI/MRA所见梗死病灶位置,结合英国牛津郡卒中研究(OCSP)分型将受试者分为前循环梗死组(54例)和后循环梗死组(54例)。两组受试者均在中风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取主穴:内关双侧(PC6)、人中(GV26)、三阴交患侧(SP6)、风池双侧(GB20)、完骨双侧(GB12)、翳风双侧(SJ17)、咽后壁,配以相应辅穴,每周针刺6天,每次30分钟,观察周期为2周。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ST)、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OIS)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受试者进行评估,根据评分变化评定针刺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前、后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及差异进行分析:治疗前,前、后循环梗死组受试者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分别为3(3,4)分和3(3,4)分,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WST评分分别为2(2,3)分和3(2,3)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前循环梗死组的疗效较后循环梗死组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前、后循环梗死组受试者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OIS)评分分别为4(4,5)分和4(4,5)分,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FOIS评分分别为5(4,6)分和5(4,6)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前、后循环梗死组受试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分别为8(5.75,10.25)分和7(5,10),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6(4,9)分和7(4,8)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2)对“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前、后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影响因素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OR:0.820,95%CI:0.694-0.968,P=0.019)可能是影响前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受试者WST评分改善的危险因素。脑梗死病史(OR:0.272,95%CI:0.079-0.933,P=0.038)可能是影响后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受试者WST评分改善的危险因素。结论:基于现有资料,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通关利窍”针刺法亦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外部有效性。(2)治疗后2周后,前循环脑梗死组在饮水能力改善方面优于后循环梗死组,但综合考虑本研究中两组摄食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方面的评分结果,“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前、后循环梗死后吞咽功能疗效差异并不明显。(3)前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是影响WST改善的危险因素;后循环梗死后吞咽障碍中既往脑梗死病史是影响WST改善的危险因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和既往脑梗死病史都从侧面反应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因此,无论前循环梗死组还是后循环梗死组,疾病严重程度都可能是吞咽功能改善的关键。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通督培元”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以期优化针刺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以100例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简单随机法产生随机方案,将患者按1:1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药物治疗及“醒脑开窍”针刺法。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通督培元”针刺法(取穴:百会、印堂、神庭、中脘、气海、关
目的:通过跟师出诊,查阅文献并进行临床学习,收集周围性面瘫相关病例,进而分析并总结赵晓峰教授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经验,包括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论治及中医治疗方案;收集贝尔面瘫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节气、既往史、就诊时间等信息,以患者病程为结局指标,分析不同因素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时长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
目的:观察皮部浅刺法结合五行徵调音乐、常规针刺法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为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提供临床参考和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招募60例来自天津各大高校的心血管神经症患者,年龄18~40岁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皮部浅刺法结合五行宫调徵调音乐进行治疗,皮部浅刺部位选取肾经、胃经皮部、脾经、任脉皮部循行于腹部区域,上界:中脘穴水平(脐中上4寸水平),下界:关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平衡阴阳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对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平衡阴阳针刺法在治疗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优势,以期在临床上为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治疗提供更优方案。内容与方法:纳入符合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经排除标准筛选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住院患者共60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予规范化内科治疗+醒脑开窍基础治疗+平衡阴阳针刺治疗的为试验组,予规范化内科治疗+醒脑开窍基
目的:探索在不同疗效评价标准下影响通关利窍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PSD)临床效应的相关因素,对临床优化治疗方案、合理选取疗效评价指标提供参考依据,为深入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立题依据,对患者生活方式及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提供意见与建议,实现通关利窍针刺治疗PSD的效果最大化。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针灸科、康复科病区住院的脑卒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4例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第十三病区。将入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试验实施过程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顺利完成试验者,观察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受试者均在常规治疗及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观察组结合经筋刺法治疗,即选取髋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清泻浊腹部推拿法结合传统推拿治疗痰湿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提供研究资料,以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相关的诊断、纳入、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传统推拿,推拿手法取自于国家高等中医药教材第九版《推拿学》,治疗组在传统推拿的基础上加用分清泻浊腹部推拿
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的方法,比较了“醒脑开窍”综合康复方案(醒脑开窍针法+言语康复训练)与仅用言语康复训练在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中的临床效果,探讨观察其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规律。为治疗本病提供最佳的临床解决方案。内容与方法:本试验研究对象为符合纳排标准的65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符合纳排条件的受试者被随机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干预为卒中基础治疗+言语训练+醒脑开窍针刺治疗,
目的:采用前瞻性队列试验设计,探索针刺在脑卒中后不同时点介入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102名明确诊断的发病2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根据临床针刺介入时点是否在发病14天内,将其分为早期介入组(≤14天)和非早期介入组(>14天)。所有受试者均根据基础病情,进行改善脑代谢、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血脂等基础治疗,并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进行BI(Barthel指数)
目的: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对胃肠合募配穴针刺后对中风后功能性便秘患者的CCS积分、PAC-QOL积分、大便性状评分变化的观察比较,从而探究其临床效果,希望能对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给予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方法参考。方法:本实验为随机对照临床疗效试验,纳入病人为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住院病人,将筛选合格的62例中风后功能性便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予西医内科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