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伦理性质,在历史的流延中沉淀为了中国人社会群体活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在文化伦理逻辑,文化伦理对社会实践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体现了民族文化与伦理精神在实践活动中的一致性。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社会焦点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安全问题,伦理的两难困境被凸显出来。在中西方存在明显抗疫成果差异的现状下,中国文化伦理对个体、家庭、国家等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伦理性质,在历史的流延中沉淀为了中国人社会群体活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在文化伦理逻辑,文化伦理对社会实践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体现了民族文化与伦理精神在实践活动中的一致性。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社会焦点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安全问题,伦理的两难困境被凸显出来。在中西方存在明显抗疫成果差异的现状下,中国文化伦理对个体、家庭、国家等各方主体抗疫的社会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优秀的文化对推动社会发展起着深刻持久的作用,一方面,文化对个体的行为活动起着伦理协调规约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化为个体道德提供了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是主体道德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条件。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建立和培育相应的伦理社会关系来协调和保障彼此的发展,此次疫情危机便是对如何协调各方主体关系的伦理考验和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已侵袭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之势波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在公共卫生健康领域共同面临的危机考验,是全球范围内各国国家在当下所需要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主要挑战,其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已外延至公共卫生健康领域之外。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状时,由于文化背景、卫生习惯、社交方式等在国情上存在不同,各国的防疫应对方式和疫情状况也有所差异,为了能够理解并促进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方式,需要进一步对其所隐含的深层次的文化伦理和观念进行审思。从全人类生存角度出发,在面对是非善恶、个体权利与公共健康、孤立的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伦理困境时,现实问题与人的本质社会属性是无法割裂开来看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仁民爱物和天下大同的共同体文化理念无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伦理之源,也为全人类抗击疫情提供了伦理方案,促使全世界形成了互助共助、协和万邦的防疫共同体。从国家层面出发,中国政府的高效应对和统筹协调,国家对人民生命的重视和对政府职责的自觉担当,源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融会贯通,产生于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伦理关怀和民为邦本、执政为民的权责理念。从家庭和个人的视角进行审视,每个中国人都不惧困难险阻,坚守防疫一线,以战胜疫情、拯救生命为己任,这是自古以来便具备的修身齐家和博施济众的文化认知。中国人将小我置于大家之中,对家庭尽责,对国家尽忠,对他人关爱,始终秉持着对共同体的理解关怀和责任担当。这种将个体的命运和家庭、国家乃至全人类社会的命运发展紧密连结在一起的价值观念,便源于中国人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伦常观念,以及个体于群体中发展并和群体辅车相依的文化伦理取向,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特质和伦理内涵,也是各方主体联合互助抗击疫情的更深层次的行为依据。文化价值的多样性使得各国在抗击疫情时有着各自的应对伦理依据,中国在此次危机中的应对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伦理思考,意涵着其独特的仁为己任的文化伦理观念。这不仅是出于对个体健康的负责和对公共群体生命的负责,更是源于万物并育不相悖的善德之思,也体现着中国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状况时因地制宜、恰如其分和权变则通的处世哲思。本文研究所关注的社会现实是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2022年2月,最终的抗疫成果取决于防疫短板是否能够弥补不足,因此国际社会、国家政府以及行为个体等各方主体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忽视的作用,其行为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意识作为思想根基与当下社会稳步发展紧密相连。抗疫之战中所突显的伦理关怀和人性的善德需要赞扬与肯定,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也需要进行审慎反思。厘清在此次危机中中国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文化伦理脉络,有助于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其内在的发展逻辑,从而更好地指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其他文献
信任包含着对治理社会的政府的信任、对公共组织的信任和对社会的普遍信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数字媒体时代,互联网改变了社会治理方式与整个社会的沟通方式,信任关系向数字化信任过渡,各类具有煽动性的信息和负面信息的迅速扩散强烈冲击着信任体系。媒介对信任的建构作用日益突出。本研究聚焦于一个核心研究问题:价值观、媒体类型和媒体使用目的对政府信任和社会信任有怎样的影响?对该问题的探析不仅可以丰富对于信
陈与义(号简斋),是两宋之交最为杰出的诗人,其诗歌蕴含独特的审美体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对韩愈诗文的接受、光影意象的选取、三种诗情的抒发、两种诗风的形成四个角度对简斋诗歌审美展开研究。在继承前人方面,简斋对于韩愈诗文有着一定的接受和学习,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将接受大量地建立在互文性基础上,且多呈现封闭性倾向,体现了他追求语言表意含蓄曲折的审美倾向。在意象选取方面,简斋常以“光影”入诗,对光影
“一点”、“一下”、“一会儿”是一类表义小量、形式固定的小量标记词:一方面,在语义上呈现“小量义”的特征,其中,“一点”表示物量、程度量上的小量,“一下”表示动量、时量上的小量,“一会儿”表示时量上的小量,语义关系存在交叉;另一方面,三者在句法上具有语法化和词化倾向,“一+量词”的搭配无法更改。基于偏误语料库,本文发现留学生在使用中存在“A+小量标记词”和“V+小量标记词”结构的常见偏误,因此,本
基于准相位匹配技术的光学超晶格被广泛应用于激光的非线性频率转换和量子信息技术等领域。其制备工艺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研究内容。本文针对小周期和掺镁铌酸锂光学超晶格极化等技术难题,在介绍钽酸锂、铌酸锂的结构特性,以及理解畴翻转动力学过程中基础上,探索了双面电极、高温极化、绝缘层辅助室温极化等技术方案,实现了小周期光学超晶格和掺杂镁铌酸锂光学超晶格的成功制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钽酸锂、铌酸锂
20世纪90年代,新管理主义席卷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大学为提升教师学术工作质量、竞争力和知名度,引入“非升即走”、量化评估、绩效薪酬等基于表现主义的教师评聘制度,重塑了大学教师的学术工作。本研究立足高校教师评聘制改革的实践背景,选取我国某“双一流”高校S大的18位青年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访谈调查初任青年教师如何感知与回应教师评聘制度改革。此外,基于理性选择理论与共同体理论解释不同类型的青年教
清末民初是一个特殊的时段,此际词学上承“清词中兴”的遗风,下启现代词学的滥觞,因而清末民初是词学自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段内,近代兴起的报刊在中国迅速发展,并因其传播效率高、价格低、范围广,成为当时最为活跃的一种传播媒介,促进了新式文学普及的同时,亦对旧体文学的传播产生了影响。本文运用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在对1898至1923年期刊上所刊载的词作进行搜集、整理的
死亡是人类无法避免的最终归宿,但是生命的意义却因为今世的作为会有所不同。丧葬仪式是人类生命历程中最后一项人生仪式,也是生者为逝者举行的一项告别仪式。每个族群都有特点鲜明并且不尽相同的生死观念与丧葬仪式,基于某个族群为研究个案,解读他们的丧葬仪式是对人类文明多元性的有益探索。回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通过对回族丧葬仪式的研究能够由点及面地了解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然而学界将研究视野较多聚焦于西北地区回族丧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网络问政”、“在线参与”、“线上政府”成为社会治理新亮色。政务微平台作为网络治理新媒介,正逐渐成为人们信息获取、沟通交流、意愿表达的广阔舞台,也成为政府部门倾听民声、探知民情、解决民事的主要渠道。然而,当前我国政务微平台的发展尚存在着一些典型问题,“僵尸”、“睡眠”、“无互动”等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完善政务微平台功能建设、增强政民互动效能,成为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中社会维度内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不仅仅在政府政策制度层面,在实际执行层面也对其越来越重视,例如在此次新冠疫情中,众多非营利组织深入社区,协助开展防疫任务并做出了重要贡献。与其日益提升的社会地位形成对比的是,组织内部专职员工的选育上却面临着矛盾。尽管由于自身受限的物质等资源而使得组织无论在人才选聘市场上,还是内部员工激励上处于相对弱势,然而作为使命驱动的组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入网设备的规模变的越来越大,这给网络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传统的分布式网络架构在部署、维护上较为复杂,且网络中路由更新缓慢,收敛时间过长;其次,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SNMP)作为一种常见的网络管理协议,面对各域内设备数量众多的大规模网络管理需求,易出现Trap报文泛滥、主干网管理流量增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