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随着近几年工业的迅猛发展,在经济得到了巨大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趋于严重,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受到严重挑战;因此,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减排工作日益提上日程,“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具体的约束性指标规定: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作为资源大省的内蒙古,近几年在工业的拉动下经济连续几年快速增长;但由于工业特点本身是以资源性工业如钢铁、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为主体,这些工业的特点本身就具有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等典型特点。因此在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2007年内蒙古每亿元工业增加值工业废气排放量6.64亿标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3倍;每亿元工业增加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0万吨,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4倍;高能耗、高污染使得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2006年全区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78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4%,占全国经济损失的5.8%,直接经济损失总量居全国各省市第4位。由此可见,探索内蒙古地区节能减排对于内蒙古地区可持续发展和我国节能减排的实现都意义重大。
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其目标的实现是一系列机制、手段共同合力的结果。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主要从节能减排内涵、作用和发生机制等方面入手,采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围绕如何有效实现节能减排这个目标,重点对其当前节能减排机制建立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结论认为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出企业自身的能动作用,建立起一套既能反映企业内部成本,又能够反映环境损失、资源消耗及稀缺程度等外部成本的产品和要素价格体系,从而形成“政府-市场-企业”的联动机制,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理论和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对内蒙古节能减排情况及机制构建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