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植物表皮蜡质是覆盖在陆地植物地上部分表面的一层疏水性脂类物质,作为植物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第一道屏障,在植物应对病虫害、紫外线辐射和干旱等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胁迫因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农作物抗逆遗传改良的潜在通用型靶标。因此研究植物表皮蜡质的合成机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在农作物基因工程改良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植物表皮蜡质在表皮细胞中合成,其组分主要包括超长链脂肪酸(VLCFA)及其衍生物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表皮蜡质是覆盖在陆地植物地上部分表面的一层疏水性脂类物质,作为植物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第一道屏障,在植物应对病虫害、紫外线辐射和干旱等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胁迫因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农作物抗逆遗传改良的潜在通用型靶标。因此研究植物表皮蜡质的合成机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在农作物基因工程改良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植物表皮蜡质在表皮细胞中合成,其组分主要包括超长链脂肪酸(VLCFA)及其衍生物如醛、烷烃、次级醇、酮类、初级醇和酯类等化合物。脂肪酸延伸复合酶体(FAE)负责蜡质合成前体VLCFA-Co A的延伸过程,在蜡质合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KCS作为FAE中的限速酶,在VLCFA-Co A的链长延伸过程中起到识别底物的关键作用。截至目前,拟南芥中已鉴定了多个KCS基因参与蜡质的合成,包括KCS1、KCS2、KCS6/CER6、KCS20和KCS16,其中KCS6/CER6主要参与C26-Co A到C28-Co A的延伸过程,在表皮蜡质合成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KCS5与KCS6/CER6高度同源,是十字花科植物中特异分化出来的,但该基因是否参与蜡质的合成?与KCS6/CER6之间是否存在功能冗余?都值得深入探讨。为了进一步明确KCS6/CER6基因在蜡质合成中的功能,我们首先对KCS6/CER6突变体cer6-2和cer6-3茎、花和叶片等器官的表皮蜡质组分进行分析,发现KCS6/CER6基因的不同突变对于蜡质合成有着不同的影响。cer6-3是KCS6/CER6功能完全缺失突变体,其蜡质中C26及更长链蜡质组分的合成被抑制,而在功能部分缺失突变体cer6-2中却是C28及更长链蜡质组分的合成被抑制,说明KCS6/CER6主要负责C24-Co A到C26-Co A的延伸过程。此外,在cer6-2和cer6-3叶片中C32及更长链蜡质成分的合成受到了显著影响,但C28和C30相关的蜡质组分却没有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推测KCS5可能也参与了cer6突变体叶片中C28和C30蜡质的合成。为验证上述推测并探讨KCS5在蜡质合成中的功能,我们利用CRISPR-Cas9方法敲除KCS5基因获得了kcs5-1和kcs5-2突变体,通过蜡质表型分析,我们发现KCS5在拟南芥花和莲座叶的蜡质合成过程中具与KCS6/CER6类似的功能,即负责C26及更长碳链蜡质组分的合成,但其对蜡质合成的影响明显弱于KCS6/CER6。我们推测这可能与KCS5基因的表达量较低有关。值得注意的是,与KCS6/CER6不同的是,KCS5突变显著抑制了叶片C30链长蜡质组分尤其是C29烷烃的合成,说明二者在叶片蜡质合成中功能存在差异。随后,我们通过酵母和烟草异源表达分析,发现和KCS6/CER6相比,KCS5在C30酸的合成上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此外,我们还证实KCS5和KCS6类似,同样能与CER2和CER26存在相互作用,协同催化C32-C34脂肪酸的合成。为进一步探讨KCS5和KCS6/CER6在拟南芥蜡质合成中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我们通过CRISPR-Cas9方法在kcs5-1的背景下引入KCS6/CER6突变获得kcs5-1 cer6-4双突变体。蜡质表型分析发现,kcs5-1 cer6-4双突变体中蜡质含量与kcs5-1和cer6-4单突变体相比都显著下降,表明表皮蜡质的生物合成过程中,KCS5和KCS6/CER6存在功能冗余。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发现kcs5-1 cer6-4双突变体的非气孔失水速率显著高于kcs5-1、cer6-4单突变体和野生型,而且干旱诱导蜡质的积累在kcs5-1 cer6-4双突变体中也被完全阻断,暗示KCS5和KCS6/CER6在响应干旱诱导的蜡质合成及维持水分的非气孔性散失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综上所述,我们通过突变体分析、酵母异源表达、荧光素酶互补技术和胁迫相关生理实验等技术手段对KCS5的功能进行了解析,明确了KCS5与KCS6/CER6协同参与拟南芥表皮蜡质合成的分子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植物蜡质合成的精细网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计算机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呈几何形式倍增,因而当前的Von-Neuman架构计算机面临巨大挑战,导致模拟人脑来开发新型架构计算机迫在眉睫。忆阻器具有优异的电导调控能力,能够模拟生物突触的特性,成为构建下一代神经形态计算芯片的基础候选器件之一。然而,忆阻器作为人工电子突触,其阻变及突触特性仍需进一步优化,以满足神经形态器件的需求。本文从功能层材料优选及掺杂改性的角度来设计制备忆
近年来,卤化铅钙钛矿材料因其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高光吸收系数、低缺陷态密度等优点,在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发光二极管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受限于卤化铅材料的不稳定性和毒性难以在光电领域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发高稳定的环保型无铅钙钛矿材料成为一项研究重点。Bi基钙钛矿材料由于其较高的热稳定性及无毒等优点,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简便的溶液法制备Bi基钙钛矿薄膜,并构筑具有自驱动特性的光电探测器
作为一种高效且极具应用潜力的电化学储能装置,超级电容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相较于锂离子电池,目前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还相对较低,限制了它的大规模商业应用。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高容量的氮掺杂碳与镍钴层状双氢氧化物复合的纳米片阵列电极(N/C@Ni Co LDH),用于组装高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器。该电极以沸石咪唑酯骨架(ZIF-67)纳米片阵列为模板,通过水热法在ZIF-67上原位衍生得到N/C@
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富余电力电解水是获得氢气的有效途径。近年来,Ni Fe基层状氢氧双化物(LDHs)被广泛作为在碱性水电解析氧反应中的高效催化剂。然而传统的Ni Fe LDH催化剂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一是合成方法复杂不利于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其二是电导率较低、催化活性位点暴露少;其三是催化剂容易脱落导致催化剂稳定性差、催化效率下降。基于此,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采用室温下硼氢化钠一步还原法在泡沫
铋层状陶瓷作为一种居里温度较高的无铅压电陶瓷,具备高温高频条件下的应用前景,比如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建设、地质勘测等领域,所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但是由于其钙钛矿层超长c轴阻碍电偶极子翻转,导致压电性能难以提高,所以本文提出以铋层状结构Na0.5Bi4.5Ti4O15陶瓷为研究对象,通过钙钛矿层的A/B位多元素取代调节晶格畸变程度来降低极化难度,提高材料的电学性能,同时探究掺杂引起的缺陷调控
传感器作为一种检测装置,通过感受外界的信息拓宽了人们的感知范围。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代,为了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人们研发了多种形式的传感器。而柔性压力传感器因在可穿戴设备和电子皮肤等诸多领域的潜在应用,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基于无铅压电低维纳米材料的压力传感器在柔性感知领域的应用是近年来该领域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但无铅压电材料的压电性普遍不高,如何提升材料的压电常数是该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本文以铌酸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其中柔性可穿戴、可植入的小型智能化电子器件成为新型电子产品的一种发展趋势,在生物医疗、运动时尚、智能家居等领域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柔性电子产品进行结构功能优化、集成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与此同时,如何使这类柔性电子器件持续稳定的工作成为该类产品面临的重要问题。柔性压电纳米发电机利用压电效应将人类生
移动电子产品的快速普及对现有电源管理芯片的充电功率以及充电时间提出了新的要求,电源管理芯片需要支持大功率快速充电并对片外器件进行精简,但是现有的电源管理芯片存在充电电流较低,需要片外时钟源输入,或保护电路不够完善等问题,难以满足低成本大功率快充市场需求。因此,本文设计实现了支持大电流充电,并且具有片上时钟和多种保护电路的大功率电源管理芯片。所设计的大功率电源管理芯片由低压上电系统、高压大功率充电系
水系锌离子电池(AZIBs)因其绿色安全、低成本和高的理论容量而极具应用潜力,可用于经济、可持续和安全的大规模储能。醌类有机化合物以其较高的理论容量、反应高度可逆和较高的资源可利用性被广泛应用,然而醌基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醌在电解液中稳定性较差;二是导电性差,使得倍率性能不好。为进一步解决上述问题并实现醌类有机化合物的应用价值,本论文采用高导电性的科琴黑来修饰小分子醌类化合物,并系统
传统电介质电容器具有功率密度大、循环次数多、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新能源、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电磁脉冲等领域应用广泛。但传统电介质电容器的储能密度偏低、体积偏大,不能满足目前市场对储能设备的需求。聚合物基复合电介质材料具有可加工性和灵活性,在储能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依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储能密度偏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VDF-CTFE)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