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Dendrolimus。主要分布在华北、山东、辽宁、陕西等地,在我国危害油松、黑松、马尾松等多种松树。以幼虫取食松针,大发生时可将针叶取食殆尽。性引诱剂作为油松毛虫诱杀防治和测报的有效手段,其林间应用技术参数还有待完善;此外,如何通过性引诱剂诱捕量来评估林间虫口密度一直以来都是信息素应用中的瓶颈。基于此,本文开展了油松毛虫性引诱剂林间应用技术研究,筛选使用过程中各个指标的最佳参数及寄主油松挥发物对性引诱剂增效的主要组分;其次,结合地面人工虫口密度和失叶率的调查,分析诱捕量和虫口密度及失叶率三者间的相关性,构建耦合模型,将害虫监测从定性上升到定量,同时由于失叶率指标的引入,也为下一步和空中遥感数据进一步耦合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林间性引诱剂应用技术参数研究中,黑色诱捕器诱蛾效果最好,并且显著高于橙色;诱捕器悬挂高度距地面1.7m诱集效果好于0.5m,2m两个处理;采用船型诱捕器的诱蛾数量要显著高于多功能筒形及三角形诱捕器;阳坡诱捕到的虫口数多于阴坡,在以上诱捕器的设置中,诱捕器间距至少30m;诱芯时保存在4℃冷藏室中,其残效期高于15℃、20℃和25℃三个处理。因此,使用诱捕器及诱芯时要考虑上述不同参数的优化配置。2.寄主油松挥发物对性引诱剂的协同增效研究中,油松毛虫对寄主油松挥发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测定结果表明:癸醛Decanal、壬醛Nonanal、柠檬烯Limonene、炭烯Camphene、石竹烯Caryophyllene、蒎烯R-α-pinene可以引发油松毛虫较强的触角电位反应,雌雄触角对上述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差异不明显;但对于壬醛Nonanal,雄虫的EAG反应强于雌虫;在林间试验中将这六种物质混合后对油松毛虫雄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在林间利用船型诱捕器研究发现上述寄主挥发物混合物对性引诱剂具有增效作用。3.林间虫口密度、诱捕量、失叶率的耦合模型研究中,幼虫低虫口密度(低于80头/株),成虫诱捕量与幼虫虫口密度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可利用模拟的二次方函数y1=-0.06x12+6.174x1-85.753,其判定系数R2为0.987;高虫口密度时(80头/株<虫口≤129头/株)采用函数y2=0.076x22-3.111x2+109.844进行拟合,其判定系数R2为0.901;极高虫口密度时(>129头/株),诱捕量呈线性递减,利用线性函数y3=-1.795x3+214.060进行模拟估计,其判定系数R2为0.902。其次,失叶率与幼虫虫口密度的耦合研究发现,失叶率在一定范围内(<74%),虫口密度随失叶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失叶率高于74%时,虫口密度反而下降,二者之间呈二次方函数关系y=-794.937x2+1188.218x-308.626,其判定系数R2为0.729。最后,油松失叶率与成虫诱捕量的耦合研究发现,诱捕量随着失叶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失叶率高于72%, 诱捕量出现下降, 二者间可以按照y=-189.035x2+272.374x-53.474进行模拟估计,其判定系数R2为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