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的弱质性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客观要求国家财政给予大力支持。近几年,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自2004年到2014年连续11年出台了有关“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和各级政府逐年加大了财政支农的力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风貌。但是其政策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农民收入依然增长较慢,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依然差距较大。究其原因,目前,很多学者认为是政府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不够,也有学者们对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提出了质疑,认为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过低。基于此,本文试图对以下几个问题做出阐述:我国财政支农的现状如何?近几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相对效率如何?因此,在文章结构安排上,本文首先通过回顾国内外对财政支农支出的研究,借鉴前人成熟的基础理论,分析了研究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必要性。其次对我国近几年的财政支农支出的现状进行分析。再次采用2004-2011年各省际有关农业的投入及产出变量的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求出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的动态趋势。接着,采用各省际的人均财政农业支出作为投入指标、Malmquist指数值作为产出指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分析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静态相对效率。最后本文根据定性分析与实证结果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农业TFP平均水平并没有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而是处于波动的状态;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增长,主要是源自技术进步的增长。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率偏低,而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其规模效率较低,大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状态,受环境因素影响也较大;纯技术效率水平较高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大;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率偏低主要是受规模效率偏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