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CXCL13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激素性大鼠股骨头坏死的初步实验研究目的 初步探讨CXCL13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疗效。方法 首先构建CXCL13的质粒,经慢病毒包装后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脂多糖联合大剂量甲强龙建立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观察转染了 CXCL13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增强MSCs的迁移能力。结果 成功构建CXCL13慢病毒质粒。运用LPS联合大剂量甲强龙注射成功建立了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Boyden小室法发现CXCL13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能明显增强正常MSCs迁移率。结论 1 cxc113慢病毒质粒具有感染细胞的能力,兼具CXCL13基因表达的能力。2利用脂多糖联合大剂量甲强龙可以成功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造模时间短,效果好。3 CXCL13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以增强MSCs的迁移率,需要进一步在体内动物实验研究其具体效应及分子机制。第二部分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HRA)治疗年龄<55岁中青年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一2009年4月采用HRA治疗Ficat Ⅲ期或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左髋16例,右髋18例;年龄平均54岁(33~59岁)。病因:酒精性9例,激素性8例,创伤性7例,不明原因10例。病程2~11年,平均5年。股骨头坏死改良Ficat分期为Ⅲ期26例,Ⅳ期8例。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Harris hip score,HHS)和改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活动评分评估患者临床效果;术后摄X线片评估假体位置是否松动,并测量臼杯外展角、颈干角和股骨假体-股骨外侧皮质长度比判断术后有无股骨头假体塌陷。结果 术后32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8个月(70~84个月)。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早期并发症。随访期间均无假体松动、感染、股骨颈骨折、脱位及炎性假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天与6.5年比较患者臼杯外展角、颈干角及股骨假体长度与股骨外侧皮质长度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5年患者HHS评分和改良UCLA活动评分分别为(95.22±1.47)、(7.70±1.13)分,均显著优于术前的(50.1±2.27)、(3.9±0.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HRA可作为治疗年龄中青年Ficat Ⅲ期或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有效方法。第三部分学习曲线阶段的微创直接前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THA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目的 对比在学习曲线阶段的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并获随访的48例股骨头坏死FicatⅢ或Ⅳ期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DAA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2±4.3)岁;后外侧入路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6±4.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一个月时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柄假体颈干角。术后1个月、6个月和5年时分别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髋关节功能及患髋疼痛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48~73个月,平均60.4个月。DAA组手术时间[(78.30±5.08)min]较后外侧入路组[(75.61±10.60)min]长,术中出血量[(351.30±21.46)ml]少于后外侧入路组[(362.20±26.15)ml],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DAA组为(2.05±1.10)天,后外侧组(3.30±1.35)天,两者有统计学差异。术后一月时髋臼杯外展角和股骨柄假体颈干角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个月、6月及5年,两组HHS与髋关节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AA组有1例术中损伤旋股外侧动脉升支,1例大转子骨折,1例表浅伤口感染。后外侧组发生1例髋关节后脱位。两组末次随访时均无假体松动。结论 采用微创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Ficat Ⅲ或者Ⅳ期均可以获得较好疗效,但在学习曲线阶段,针对复杂病例微创DAA较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其优势可能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