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一种新的语源,即从有声阅读材料中所收集到的口误资料,检验了五个较有争议的汉语语言学理论,主要考察其心理现实性程度。“口误”研究属于心理语言学的范畴。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言语产生(language production)、语言理解(language comprehension)、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三个方面。口误研究属于言语产生范畴,更确切地说,它是言语产生研究的主要推动力——由于言语产生的过程不可见,我们只有通过分析口误来推测。具体说,口误研究使得言语产生模型的提出、争论和改进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口误是检验有争议的语言学理论的有效手段。一个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如果不能解释口误现象,那么它一定有缺陷,甚至是错误的。口误观察的重要性和科学价值勿庸置疑。口误研究由来已久,且从未停止。我们发现,用于收集口误的语源几乎从来都是自然话语。但是,语源不止一个。本文试图重新审视一个被忽视的语源,即所谓的没有失误、连续性言语(常见于念讲稿、背台词等场合)。但是,这种语源中是否真没有失误?桂诗春发现人们在念自己写的讲稿时也常常出错,并提出在这种情况下“哪里出错?为什么出错?”等问题。本文始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通过实证调查,检验了五个汉语理论。实证调查是通过给受试录音的方式进行的,并对录音转写,然后找出口误并分类。这些阅读口误使得我们运用新的口误数据对有争议的语言理论进行检验成为可能。本文讨论了五个争议性理论的心理现实性程度。这些理论包括汉语声调的独立性问题、介音的归属问题、汉语拼音的内部结构问题(“声韵母说”抑或“元辅音说”)、区别性特征在汉语拼音中的体现以及汉语基本结构单位问题。我们的结论如下:1)汉语声调与其说依附于声母或韵母,毋宁说它更具有独立性;2)介音有依附声韵母的情况,但独立性更强;3)“声韵母说”似乎比“元辅音说”的心理现实性稍强;4)区别性特征不仅在理论上是重要的,而且很具有心理现实性;5)汉语中,“词”比“字”的心理现实性更强。本文主要是理论探讨,但研究结果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对人工智能中的语言合成以及对汉语教学都有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