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作家杰·戴·塞林格(J.D. Salinger)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自1951年7月16日由Little, Brownand Company首次出版以来,其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cau1fie1d)就被许许多多批评家以多种文学批评理论加以评述.该文作者另辟蹊径来解读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十六岁的霍尔顿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就读于一预科学校,他厌倦了学校里的种种束缚、压力以及同学的爱慕虚荣,因成绩太差,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游荡了两天,其间出没于旅馆、酒吧、公园、博物馆等,亲身经历或目睹了成人社会中的虚情假意,虚伪冷漠,尔虞我诈,道德沦丧.他苦闷、仿惶、失意、放纵、变态,以致最后精神崩溃,被送进一家精神病院.该小说就是他在精神病院对精神病医生追述自己这四十多小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小说被称为"20世纪的流浪几小说".该文试图借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sis)中的,三重人格结构"(the tripartite model of the mind)理论来分析霍尔顿是如何成为一个神经官能症患者(neurotic).文中作者从简述弗洛伊德的生平入手,扼要评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及其发展,较详细地介绍了贯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无意识学说,重点论述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人格的组成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人格的发展等.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在人格中是与本能密不可分的,它遵循快乐原则,即本我总是尽力回避痛苦而最大限度地寻求快乐.自我,在弗洛伊德看来,则是人格中理性的那一面,它根据现实原则规定和控制本我.所谓现实原则即自我依据现实条件而为本我的表露加以适当限制的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人格中道德性的那一方面,是父母、社会的价值和标准的内在化,超我根据社会准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本我没有理性、逻辑性和伦理道德性,只会盲目、冲动、自私、毫无理性地寻求快乐,它无视现实,并通过行动或想象来求得满足.与本我相对的是超我,它包含着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以及违反道德准则时所该接受的内心惩罚(罪恶感).自我则根据超我的要求在现实约束下来满足本能欲望,使之得到表露,自我是理智的,它富于逻辑性,是人格的"执行官",但它又同时侍奉"三主"——本我、超我和现实.本我一味寻求快乐,超我追求完美,自我遵从现实,这三者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人们的内心冲突,这种冲突或矛盾在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使人格不断发展. 在此理论框架下作者辅以大量实例,详尽、深入地分析了塞林格笔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人格构成、发展,从而找出其患神经官能症的深层原因:放纵的本我、现实社会使之迷失的超我使本该在现实环境下调停于充满被压抑的低级、原始、非逻辑、非道德欲望的本我和代表着社会法律、道德等的冷酷、苛刻、至高无上的超我之间的自我备受三面夹击(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不堪重负,并处于失落状态,最终导致主人公霍尔顿精神崩溃,身患神经官能症(neurosis),不得不住进精神病院,向精神病医生,.自由联想式"(free association)地诉说其逃学两天来的奥德赛心路历程,这种自由联想式的诉说也正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用以治疗神经官能症的方法. 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对霍尔顿的人格分析,作者认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赞颂的那样是出于捍卫儿童世界的童真这一高尚动机,去志愿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天使,而是因其在现实环境下自身人格不能健康发展,故不能融入社会,把自己隔离于童年、友情、亲情、游戏之外,神经过敏,富于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神经官能症患者,即那种在强烈的本能欲望驱动下,身处"假模假式"、虚伪的社会中其人格不能正常发展的典型人物.这种人往往神经官能发生障碍,行为异常,却被有些人奉为"圣徒",这些人把这种异常完全归因于外部环境,他们不从个体人格方面寻根溯源,从而未能对主人公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