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β细胞体外分化与CRISPR技术模拟和修复人糖尿病的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cha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是目前影响数亿人群的一类代谢性疾病。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在全世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常见的糖尿病可分为Ⅰ型和Ⅱ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其最终都是由于β细胞损失或功能异常导致。因此,揭示β细胞如何通过调控细胞内自身的分子机制响应外界因素(如葡萄糖、脂肪酸、免疫细胞因子等)的刺激成为糖尿病研究的新热门。由于遗传性的永久性新生儿发病型糖尿病(Permanent 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PNDM)属于单基因型疾病,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而且致病基因主要通过影响β细胞自身功能而导致糖尿病,因此PNDM模型逐渐成为科学家研究糖尿病中β细胞损失与功能异常(如胰岛素分泌受损)机制的有力工具。近年来,对于PNDM的深入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家对T2DM和其他复杂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目前,对人糖尿病研究和治疗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干细胞胰腺定向分化技术正在兴起,这项技术使得研究人员可以从病人或健康人多能性干细胞中获得大量分化的β细胞用于疾病研究,甚至进行β细胞移植治疗。由于此技术针对人的β细胞进行研究,因此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动物模型与人生理功能先天性差异而导致的研究结果转化性差的难题。作为导致PNDM的致病基因,PERK是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中重要的信号转导基因,突变后产生以严重的糖尿病、骨骺发育异常和智力发育迟缓为特征的Wolcott-Rallison综合征(WRS),本研究将WRS病人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测序发现该病人在PERK基因第9号外显子上存在GAAA四个碱基的缺失,随后利用CRISPR/Cas9技术将该病人特异性突变引入正常的人胚胎干细胞系Mell后,蛋白印迹实验发现该移码突变导致PERK蛋白翻译失败。接着将PERK野生型与突变型多能性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胰腺β细胞,发现PERK突变并不影响β细胞的发育形成,但是,与野生型β细胞相比,PERK突变细胞的胰岛素(Insulin,INS)总量下降、胰岛素前体蛋白(Pro-insulin,Pro-INS)与成熟胰岛素比例升高以及β细胞分泌能力下降,这在一定程度预示了PERK基因突变通过影响β细胞的胰岛素正常合成和分泌过程导致糖尿病。为了理解PERK突变对β细胞中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和转录组的影响,对野生型和突变型β细胞进行了内质网应激反应检测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以剪切XBP1(XBP1s)为代表的一部分内质网应激基因表达急剧升高以及PERK靶基因EIF2α失去PERK的抑制而持续激活,与以上结果相一致,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帮助蛋白质翻译后进入内质网的辅助因子在PERK突变后显著上调并富集。这些发现为揭示内质网应激反应对β细胞损失和功能的影响研究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重要线索。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一直受到科学家的关注,直到近年来才逐步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本研究通过结合人多能性干细胞胰腺定向分化技术和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探索治疗单基因型糖尿病(尤其是PNDM)的可能性。首先通过获取PNDM病人的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测序鉴定了该病人在INS基因起始密码子处存在单碱基突变,利用CRISPR/Cas9技术纠正该突变后,将突变和修复的干细胞定向分化为β细胞,发现突变的β细胞无法产生胰岛素蛋白和C肽(C-PEP),但是修复的β细胞恢复了胰岛素蛋白的翻译,进一步通过糖尿病小鼠模型的体外分化β细胞移植实验证明,只有INS修复的β细胞能够拯救小鼠的糖尿病表型,表明了该基因修复和体外分化的β细胞移植方法有望治疗单基因型糖尿病。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技术、干细胞胰腺定向分化技术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PERK基因突变导致的PNDM模型,初步解析了PERK突变对人β细胞功能的影响;同时,鉴定了一个新的PNDM糖尿病的胰岛素基因突变,并成功通过CRISPR/Cas9技术纠正该突变并修复突变的β细胞功能。为利用干细胞分化的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糖尿病奠定了基础以及提供了新的证据,展示了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胰腺定向分化技术在人类疾病模拟与细胞治疗领域的巨大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生物体细胞内钙稳态对于维持细胞正常机能至关重要。钙稳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钙稳态失衡可导致细胞内钙浓度异常性升高,即钙超载,从而影响钙信号调控作用,导致细胞及细胞器功能异常,严重时可诱导细胞损伤或凋亡。冷冻保存作为刺激因素可导致卵母细胞内钙稳态失衡,但这种失衡机制及其与冷冻损伤的关系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在玻璃化冷冻保存成熟牛卵母细胞前阻断内质网钙通道,探明介导钙稳态失衡的主要钙通道及其作用机制。
本研究以甘薯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品种维多利及其突变体HVB-3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得到差异表达基因,从中克隆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IbNAC29和IbDXS,并分别将其转化拟南芥,分析其功能。对本实验室克隆的IbGGPS和IbZDS基因进行了功能鉴定,获得了高类胡萝卜素含量转基因甘薯新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维多利及HVB-3转录组测序是通过Illumina HiSeq2500高通
食醋作为为数不多的酸性调味品,受众面广、消耗量大。食醋有益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以食醋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的市场潜力巨大。市售食醋类保健食品多采用额外添加昂贵的中药材、珍珠的方式。事实上,食醋自身促进健康作用的诸多机理尚不清楚,食醋特色工艺在其中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剖析食醋特色工艺、发掘食醋的活性因子,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不仅具有很好的科学意义,也可为食醋类保健食品开发提供科学的思路,进而产生工业价值。
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种广泛污染于粮食作物和食品中的的真菌毒素,是近年食品安全领域关注的风险因子之一。OTA具有肾毒性,肝毒性,免疫毒性和致畸致癌作用,其中肾脏是OTA最主要的靶器官。关于OTA肾毒性机理的研究很多,但关于OTA对人胚肾细胞HEK 293周期分布和DNA损伤影响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本文通过研究OTA对HEK 293细胞周期分布和DNA损伤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 OTA的肾毒性机
玉米开花期是影响玉米产量和适宜种植区域的重要因素。玉米茎腐病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严重土传病害,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在我国每年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约为5%-10%。前期研究发现ZmCCT具有一因多效性:既能通过光周期途径调控玉米开花期,是影响玉米开花期和种植范围最为重要的基因;同时能够调控玉米对禾谷镰刀菌茎腐病的抗性。研究还发现,ZmCCT基因上游2.4kb处的一个CACTA转座子插入是造成ZmCCT在开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一类由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全球每年约有25%的粮食会受到真菌毒素污染。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分的1A类强致癌物。柄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TC)是AFB1的合成前体,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被IARC划分为2B级致癌物。截止到目前,由于数据的缺乏,世界各国还未对食品中的STC进
缟蝇科Lauxaniidae属于双翅目(Diptera)缟蝇总科(Lauxanioidea)。世界已知3亚科166属2000余种。缟蝇成、幼虫营腐食性和菌食性生活,经常在落叶、稻草、腐烂的树桩或鸟巢中活动,在降解有机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部分属的成虫可访花,有助于植物传粉;对环境变化敏感,已被欧洲专家用作农田生态系统环境变化评价的指示生物。本论文对中国北方地区缟蝇科昆虫进
棉蚜(Aphisgossypii Glover)属半翅目蚜科昆虫,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主要通过刺吸取食植物汁液和传播病毒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由于棉蚜的寄主范围广、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世代历期短等的特性,一旦条件适宜,在短期内便能爆发成灾。棉蚜除了具有较强的寄主适应能力外,对杀虫药剂同样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据报导昆虫对外源有毒物质的适应能力除了自身具有强大的解毒代谢功能外,其体内的共生细菌可能对
植物细胞中的根毛和花粉管是典型的具有高度极性和快速顶端生长的细胞,其内部存在旺盛的胞质环流,因此是研究植物细胞骨架与细胞器运动的重要模式材料。目前,基于研究方法的不同,根毛细胞和花粉管顶端及亚顶端微丝的排布形式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而相应顶端的分泌囊泡是如何运输到质膜也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对稳定表达GFP-ABD2-GFP的拟南芥根毛及稳定表达ABD2-GFP和GFP-ABD2-GFP的烟草花
随着草地作业机械的种类越来越多,拖拉机与机具之间不匹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了拖拉机轮胎对草地的破坏和能源的浪费。论文围绕拖拉机草地作业,进行轮胎对牵引性能和草地植被影响的试验研究,对设计研发草地专用拖拉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通过分析轮胎滑转率与牵引效率、牵引系数、滚动阻力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拖拉机牵引性能与草地剪切、压实之间的约束关系,确立了同时影响两者的关键因素为:轮胎滑转率、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