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CT定量测定肝脏密度,同时行超声检查,探讨CT及超声对不同程度脂肪肝的诊断价值及特征性表现。同时为今后临床诊断脂肪肝及中医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观察提供一定的依据。材料与方法:笔者收集自2009年6月1日到2010年8月15日在省中医院肝病门诊及住院部诊断疑似脂肪肝的90例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肝脏CT及B超检查。其中肝脏CT平扫测量肝脏CT值及脾脏CT值,用肝/脾CT比值结合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分级标准来诊断。将CT及B超检查的结果分别进行定量诊断及分析。本组90例患者中,男62例,女28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1-18年,平均6.5年。73例病人有长期饮酒史,体质肥胖者57例,其中13例伴有糖尿病史,15例伴有高脂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肝区或右上腹隐痛,其中13例无明显自觉症状。全部患者于检查前一天禁食油腻性食物,次日早晨空腹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本院SIEMENS螺旋CT扫描机,常规行肝脾CT平扫检查,部分病例加薄层扫描,横断扫描,口服对比剂(含2%泛影葡胺的水溶液)500ml,检查前30min口服2/3用量,上床检查前服完剩下用量。扫描参数:120kV,250mA,窗宽200HU,窗位45HU,常规层距10mm,层厚10mm,连续扫描。扫描范围:膈顶至肝下缘,选择肝脏四个不同均质区进行测量,尽量避开伪影及肝内血管影,取其平均值作为结果,并与脾脏CT扫描值比较得出肝/脾比值。超声检查采用本院西门子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Hz。取仰卧位,采用常规方法正侧位反复扫查肝脏,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包膜边界、肝内回声光点的大小、强度、分布及衰减程度及范围,观察肝内胆道系统,特别是肝静脉和门静脉的分布及管壁反射情况等。结果:90例脂肪肝患者均经CT及B超检查,其中CT诊断轻度脂肪肝23例,肝脏平均CT值约46HU(35-54HU);中度脂肪肝44例,肝脏平均CT值约30HU(24-37HU);重度脂肪肝17例,肝脏平均CT值约14HU(-15-23HU);.正常6例,符合率为93.3%。而90例脂肪肝中用B超诊断轻度脂肪肝21例,中度脂肪肝39例,重度脂肪肝16例,正常14例,B超诊断脂肪肝的符合率约84.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T诊断的23例轻度脂肪肝中,超声诊断轻度11例(47.8%)、异常表现8例(34.8%)、正常4例(17.4%);两者比较在轻度脂肪肝的诊断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对脂肪肝诊断的准确性及敏感性优于超声检查,特别是对于轻度脂肪肝的诊断,目前有研究表明脂肪肝可能为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前期改变,因此及早发现、诊断及治疗脂肪肝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