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阅读是个体汲取知识和自我成长的主要途径。喜欢阅读、善于阅读的人更容易在社会上走向成功。国际阅读素养测评项目(PIRLS)指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转型时期,四年级更被称为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过渡期,如果儿童在10岁左右阅读技能得不到发展,将会导致这些儿童的阅读能力与其他儿童的差异从四年级开始加速扩大,进而影响终身阅读能力的发展。同时,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阅读时间投入是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前提和保证。研究发现,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以及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显著提高儿童的词汇量和言语表达能力。阅读时间可以很好地预测阅读流利程度,同时,阅读时间对阅读能力有正向的效应,每天花30-60分钟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会有更好的阅读成绩。但在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严重缺乏。研究发现,大部分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没有建立课外阅读的习惯,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有每天阅读的习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中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校教师和家长一贯重视分数和课本,忽视课外阅读;还因为在我国贫困农村地区,课外阅读资源极度缺乏。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与教师的引导密不可分。研究发现,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会让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到课外阅读上。但是,目前很少有研究关注教师引导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影响,特别是针对贫困农村地区的研究。对此,本研究关注教师引导行为对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影响,选取江西省三个县120个贫困农村小学,针对学校校长、四五年级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尝试探索教师引导行为与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严重不足。样本地区农村小学生中,只有15%的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超过一小时,50%以上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半个小时;第二,课外阅读时间与性别、年级和家庭背景存在相关关系。女生、高年级学生和家庭经济情况好更有可能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第三,农村地区教师对学生阅读引导行为不足。本研究从教师提醒学生借书、询问学生读的课外书、给学生推荐课外书三方面来评价教师的引导行为,结果发现,67%的学生表示,老师没有提醒过借书,49%的学生没有收到过老师推荐课外书的建议,超过70%的学生认为,教师从来没有了解或询问过学生读的书。第四,教师引导行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数据表明,教师能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表现在教师经常提醒学生借书、给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或者经常询问学生课外书阅读情况,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会显著增加。此外,本研究的定性访谈和案例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定量分析的主要研究结论,发现教师引导对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时间具有积极的影响。针对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提高教师引导课外阅读的意识,加强教师引导行为,鼓励学生借书、给学生推荐合适书籍、师生之间经常进行读书交流。第二,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改善农村和家庭的阅读条件,保证农村小学生有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第三,针对不同群体学生阅读状况的差异,采取有差别的策略,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