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飞速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先导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
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地位的凸现,也把我国带入依靠高新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本世纪前20年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
尽管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在逐渐增强,但对创新过程和技术辨别能力认识的缺乏,致使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存在严重缺陷。面对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平衡,以及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力量薄弱等问题,我国开始努力实施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创新模式。然而外资企业越来越严格地控制技术转移和扩散路径,致使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不明显。与此同时,对技术发展阶段认识的缺乏,也导致我国在自主创新时面临创新重复或技术落后的窘境。
近些年,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上述问题展开了全面的讨论和研究,但没有将高新技术特性、技术扩散规律以及创新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面地解析,致使研究结果缺乏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将解决问题的关键剖析为:分析高新技术的相关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对技术发展和创新有何影响;挖掘高新技术特征下,技术在企业间、企业内,以及作为产品在市场流通时,其扩散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探寻高新技术三种创新模式与高新技术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实施不同的创新模式其成本效益的影响;揭示在高新技术的不同扩散阶段与创新模式间的相关关系。这既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提高自主创新的核心问题,也是本研究致力于解决的基本问题。
本文从高新技术的特性研究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分别解析高新技术特征影响下的扩散规律及创新模式,最后对扩散阶段和创新模式进行匹配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1)高新技术的扩散阶段及创新特性研究。通过对高新技术产品价值构成的分析,研究了高新技术及产业特征;在此基础上,以技术扩散的一般框架为基础,进一步探讨高新技术的扩散阶段和创新特征;
(2)高新技术的扩散规律研究。从技术扩散的基本定量模型出发,分别研究高新技术特征下的企业间技术扩散模型,企业吸收技术后的资本变化路径,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效应;
(3)高新技术的创新模式研究。在高新技术特征全面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三种创新模式的基本内涵和影响要素;解析技术溢出和专利制度对创新效用的影响;探讨三种创新模式的创新条件,进一步研究采用不同创新模式其短长期成本效益的变化;
(4)高新技术的扩散阶段与创新模式的匹配研究。在分析扩散阶段特征和创新模式基础上提出匹配假设:解析影响匹配的两个不确定性因素,即技术复杂度及创新起点,分别与创新投入和成功率的相关关系,提出研究前提;对三种创新模式在技术扩散过程中的创新效应,进行解析分析和仿真分析,得到扩散阶段与创新模式的匹配方案,对假设进行验证。
本文通过对高新技术特性、扩散规律、创新模式,以及扩散阶段和创新模式匹配几个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在高新技术特性的影响下,其技术扩散阶段和技术创新都具有特殊性。以高新技术价值构成为基础,阐述高新技术的集成和棘轮特性;虽然高新技术的扩散阶段符合技术发展阶段的一般框架,但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创新期较长、成长速度快和衰退期短的特点;在高新技术的创新特征方面,具有自主替代性,技术共进发展使集成整体具有加速作用,同时高新技术的衍生也延长了其技术应用周期。
(2)市场规模和信息传递都对企业间高新技术扩散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分析企业间技术扩散内涵和过程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高新技术的衍生和信息传递对企业间扩散模型及假设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技术扩散中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信息交流的增强,企业间高新技术的扩散速度有大幅度地提高,扩散周期逐步缩短。
(3)企业的资本增长路径受高新技术企业特征和技术特征的变化的影响。通过对企业资本变化路径的研究表明,企业在单一技术影响下其资本路径基本遵从Mansfield资本增长,但高新技术的特征因素,即技术的最大资本存量、技术扩散度以及企业特征值,都对资本变化路径和技术吸收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在企业技术更新期间,技术越成熟或企业吸收能力越高,企业资产在替代前期的增长波动越小,但替代后期资产增长却逐步趋缓,反之亦然。
(4)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内部影响因素作用的提高,其市场扩散效应也相应增强。在高新技术产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后,技术采纳者与未采纳者之间的口头交流,即内部影响因素,成为高新技术产品扩散最重要的因素,其内部影响因素作用的增强使产品扩散度和扩散速度都有所提升。
(5)对于三种创新模式,其短期、中期与长期市场效应均有所不同。在满足创新条件的基础上,原始创新与建构集成创新均在短期内获得市场的垄断;从长期来看,创新并不能得到完全的垄断地位,其在短期内获得的垄断利润逐渐趋于零;而二次创新和元件集成创新在短期内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从中期来看,企业为追求超额利润不断地进行创新,技术行为策略集合仅为{创新};从长期来看,随着技术改进空间的逐渐减小,超额利润逐渐趋于零,企业的技术行为策略集合为{守成}。
(6)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与扩散阶段的匹配结果有所不同。对于原始创新,倾向于在技术扩散初期和末期实施;在创新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在不同阶段实施原始创新的利润差别较大,因此创新时机选择更加重要。对于二次创新,在扩散中期和末期实施二次创新获得的净利润较大,中期的利润增长较快;在扩散初期且改进幅度较大的情况下,企业会选择守成策略;在扩散末期,不同改进程度对二次创新的净利润影响较大。
(7)两种集成创新与扩散阶段的匹配结果有所不同。在技术扩散中期和末期实施元件集成创新获得的净利润较大,中期的利润增长较快,倾向于使用更成熟的技术,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而建构集成创新倾向于在技术扩散的成熟期实施;对于两种集成创新来说,都趋于选择技术许可费较小的技术,以便提高创新利润。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围绕高新技术扩散及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这一主题展开研究,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传递的动态变化对高新技术扩散影响的研究,更真实地反映了高新技术特性、信息传递及技术扩散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充实了高新技术扩散理论。虽然很多已有技术扩散文献将信息传递作为影响扩散的重要因子,但基本上都以信息传递的静态形式作为研究前提,其结果并没有反映出高新技术特性对信息传递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随技术扩散而不断变化的特性。事实上,高新技术载体与本体的分流,使其本体仅凭借信息渠道就可以获得流通,同时信息技术的增强,以及技术衍生和集成的共同影响,均会导致企业间信息交流产生动态增长。本文在研究高新技术企业间技术扩散模型时,根据市场特点将信息传递作为动态因子,对研究前提和模型本身进行了修正,得出了更符合高新技术发展特点的企业间技术扩散模型,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研究高新技术扩散与创新模式的匹配关系。
(2)本文对高新技术替代期间的企业资本变化路径的探讨,更完整地反映了技术对企业资本的影响,对技术扩散的微观效应研究是一个有力补充。目前绝大部分文献资料侧重于在单一技术影响下企业的资本变化研究,而对于企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技术替代时期,则涉及较少,使技术扩散的微观效应描述缺乏完整性。本文在分析替代期间不同技术比例关系的基础上,设定新旧技术影响下的资本变化函数,并分别对不同风险偏好、不同特征的企业资产路径作对比研究,其结果有助于全面把握高新技术的扩散规律。
(3)本文借助仿真分析,对技术扩散阶段与创新模式进行了动态匹配,其结果的直观揭示,反映了三种技术创新模式下创新相关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了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定量研究,对于创新时机的准确把握具有重要意义。已有文献对不同创新模式和创新过程作了较多的静态研究,即使涉及少量的动态研究也是针对研发投入引起的单一产出作了某些动态分析,忽略了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更缺乏技术发展对创新模式的动态研究。本文探讨了三种不同创新模式的成本收益,解析了影响匹配的不确定性因素,以此为基础,借助仿真分析研究创新模式与高新技术扩散阶段的动态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