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经皮椎体支架后凸成形术治疗与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以及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方面的临床疗效,并且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不同的椎体强化方式对骨折椎体应力及相邻节段应力的影响。方法:(1)纳入符合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诊断的患者,根据四诊资料对患者中医证候进行诊断归类。(2)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我院脊柱骨科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行经皮椎体支架后凸成形术(VBS)或者经皮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BKP)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进行的手术方式分为2组,VBS组和BKP组,分析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术中出血,手术时间,骨水泥量),术后及随访时临床疗效(VAS评分)和影像学参数(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椎体高度差、椎体高度恢复比、椎体压缩Cobb角、局部Cobb角)差异。(3)从纳入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病人中,筛选出重度骨折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成VBS重度压缩组和BKP重度压缩组,进一步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差异。(4)建立T12-L2脊柱节段模型,模拟骨质疏松L1椎体骨折,并建立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支架后凸成形术(VBS)的不同骨水泥强化模型,其中VBS组包括VBS-A组(骨水泥相连)和VBS-B组(骨水泥不相连)。模拟各种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4种运动状态下,分析骨折椎体(L1)的活动度,骨折椎体(L1)、邻近椎体(T12、L2)和骨水泥周围的应力。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共纳入54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辩证分析,有17例患者表现为肝肾阴虚证,21例患者表现为脾肾阳虚证,有9例患者表现为气血两虚证,有7例患者表现为气滞血瘀证。而在29例重度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有10例患者表现为肝肾阴虚证,13例患者表现为脾肾阳虚证,有5例患者表现为气血两虚证,有1例患者表现为气滞血瘀证。(2)(1)本研究共纳入54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VBS组29例,平均年龄(73.86±10.51)岁,平均随访时间(8.26±8.45)月,BKP组25例,平均年龄(72.84±7.52)岁,平均随访时间(6.32±4.43)月。(2)手术情况方面,与BKP组比,VBS组术中出血较多,手术持续时间较长(P<0.05),而在术中骨水泥量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3)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方面,VBS组和BKP组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VBS组和BK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31%和24%,手术椎体再塌陷率为10.3%和12.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4)影像学参数评估上,与术前相比,VBS组和BKP组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压缩Cobb角均明显改善,VBS组术后节段Cobb角明显下降,而BKP组术前后局部Cobb角无明显差异。在组间对比上,术前VBS组椎体前缘高度和中部高度明显低于BKP组(P=0.011;P=0.026),压缩程度更严重;而术后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压缩Cobb角、局部Cobb角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高度恢复方面,与BKP组相比VBS组椎体前缘高度差和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比较高,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83;P=0.085);末次随访时,VBS组椎体压缩Cobb角明显低于BKP组(P=0.030),其他指标组间无明显差异。(3)(1)从以上54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筛选出重度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9例,其中VBS重度压缩组12例,BKP重度压缩组17例。(2)手术情况方面,VBS亚组手术持续时间较长,而在术中出血和及骨水泥量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3)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方面,VBS亚组和BKP亚组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VBS亚组和BKP亚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41.7%和23.5%,手术椎体再塌陷率为16.7%和5.9%,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4)影像学评估上,术前VBS亚组和BKP亚组椎体前缘高度和中部高度无明显差异,术后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压缩、压缩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而术前后局部Cobb角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末次随访时,VBS亚组较术后有明显的改善(P<0.05)。组间对比上,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在高度恢复和纠正后凸畸形方面均无明显差异。(4)(1)椎体活动度上,在各种活动状态下,OVCF模型的活动度均最高,其中前屈状态下的活动度最高,而其他三种手术模型活动度均明显降低,并且均以后伸状态的活动度最高。(2)在骨折椎体应力上,各种状态下OVCF模型应力均要显著高于其他组,其中前屈位应力最高,而其他模型中骨折椎体应力均明显降低,并以但侧弯位时应力最高。在三种手术模型中,VBS-B组应力比与VBS-A组稍高。(3)在上位椎体应力方面,四个模型在活动状态下,上位椎体的应力均明显高于下位椎体。在OVCF模型中,旋转位时上位椎体应力最高。其他三种手术模型中,旋转体位下,上位椎体应力均明显下降,而其他体位时则无明显差异。(4)下位椎体的应力分析中,前屈体位下,PVP组应力较OVCF组稍下降,而其他各种状态下各组间无明显差异。(5)骨水泥周围的应力分析中,PVP组中,前屈位时应力最高。各种活动状态下,VBS两组模型应力均高于PVP组。而VBS-B组在前屈位、后伸位及旋转位时,最大应力均高于VBS-A组,以前屈位增高最明显。结论:(1)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多表现为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2)椎体支架后凸成形术及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及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显著,能有效地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椎体压缩后凸畸形。而VBS在纠正和维持脊柱局部序列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3)VBS支架的植入增加了骨水泥周围的应力,且在弥散不均时进一步增高,可能增加术椎再塌陷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