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美国作家,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也因此他被推上了世界文坛的顶峰。该小说记叙了一位十六岁的少年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街头流浪三天的心路历程。它生动刻画了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叛逆,对虚伪成人世界的排斥,以及对爱与纯真的渴望和追求。关于本小说,评论界已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解读更是深刻入微。然而运用拉康心理学理论来解读该作品尚为数不多,用拉康主体三界论来解读该作品的更是难以查鉴。基于此,本文将运用拉康主体三界论来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心理困境之根源。所谓三界,即想象界,象征界,及实在界。作为一个主体,在想象界遭遇镜像阶段,从而在“镜子”前构建一个虚幻的自我。当意识到自身和镜像的差异后,便产生自我分裂,自我构建失败。随即进入象征界,在俄狄浦斯阶段,受到“父名”的威胁后,自我主体性难以构建,于是产生缺失感。主体在不断的遭遇失败中,不停地寻求着自我主体性。虽然实在界难以寻觅,但主体依旧以各种方式在斗争,以便自己在实在界可以获得短暂性的对心理缺失的弥补,即获得短暂性的主体性构建。本文主体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主要分析主人公霍尔顿在想象界的自我分裂状态。即主人公在镜像阶段与善良纯真并时刻被母爱包围的死去的弟弟艾利进行了想象认同,然而当他发现在现实中他的各种堕落行为与弟弟这个镜像相悖时,他便产生了自我分裂,自我构建失败。第二章主要分析主人公霍尔顿在象征界的受陷状态。他在俄狄浦斯阶段受到父名的威胁,却抗拒父法,于是夹在想象界与象征界之间无法自拔,主体性构建失败,从而陷入心理困境。第三章则讨论由于在想象界和象征界自我主体性构建的失败,于是主人公渴望回归实在界,最终以精神分裂为代价,在幻觉中实现短暂性的主体性构建。总之,通过运用主体三界论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霍尔顿的失常行为其实就是他努力寻求自我主体性的过程。他的精神分裂归结于他在镜像阶段的自我构建失败,以及在俄狄浦斯阶段受到父名威胁却抗拒父法而最终主体性构建的失败。他对整个世界产生绝望的心理困境毫无疑问就是他追求主体性、实现自我认同无果之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