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依照历史的发展顺序,结合“价值观”的文本定义以及默克尔政府的“阐释”与实践,从宏观上梳理出德国历史上几个主要阶段的价值观念及特点,及其对今天默克尔政府“价值观外交”的影响。同时指出,在德国(早期为普鲁士)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不但有知识分子的创作,而且是统治阶级根据其利益而作的选择,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具体的、历史的。默克尔政府的“价值观”也不例外,它既是对传统文化选择性的继承:继承了中世纪宗教价值观的“普世性”传统,以近代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及体现其特色的“社会市场模式”为渊源,摒除了相应时期在普鲁士(德国)占主导地位的独特的“普鲁士精神”。而在这种“阐释”过程中蕴藏着“西方中心主义”:强调早期日耳曼种族部落特性的“优越性”,虚构中世纪时期的“优美与崇高”,宣扬独特的“普鲁士(德国)精神”,以“外交”的形式推行“社会市场模式”及资本主义自由、人权等。而其“价值观外交”也是对当前国内外局势的现实权衡,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依照历史的发展顺序,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部分:⑴早期文字记载中的日耳曼种族、部落特点。在这方面日耳曼部落并无什么特别优越之处,由于后来西方盛行种族主义,这种优越感却成了德国知识分子、统治阶级构建自己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基石,如后期浪漫派、希特勒等。虽然其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已被德国所摒弃,但在今天仍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要求其他国家按照自身模式进行改造是其突出表现,如实施“价值观外交”。⑵中世纪主要围绕德国地区的“王权”与“教权”的合作、争斗展开。这也是德国(地区)逐渐基督化的过程,但“教权至上”的价值观体现了排他性与残酷性。随着教会力量的增长,这种特性在宗教裁判所、十字军东征等事件中得以暴露,并在后来欧洲的殖民过程中得以传承,当今在许多“社会科学”中以“科学”、“普世”等名义蕴含着“西方中心主义”的实质。⑶向近代转变过程中,资本主义价值观萌发,默克尔政府的种种“价值观”理论、符号主要基于此。教会到了十四五世纪已极度腐化,路德教得以确立并影响至今。自此后德国思想大家辈出,17至19世纪初期,德国四分五裂,但德国的启蒙运动取得巨大成就。19世纪以来,主要形成了以早期的康德、莱辛,后来的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民主、和平传统,但普鲁士的兴起以及统一德国,使追求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独特的“普鲁士精神”占据了统治地位,并推动德国参与世界争霸,两次世界大战都以失败告终。⑸二战后,象征独特“德国精神”的普鲁士作为实体被分割开,军国主义被摒除,民族主义鲜有提及,(联邦德国)按照美国化的要求进行了非纳粹化、民主化改造??但德意志民族通过自身的努力,以传统中的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思想为旗号,成功创建“社会市场模式”。两德统一后,德国要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默克尔政府的“价值观外交”应运而生。它以资本主义自由、民主观念和“社会市场模式”为旗号,既有其文化传统,更是基于对德国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