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晋门阀政治时期,皇权极度衰弱。但司马皇室毕竟不是政治上的装饰品,其在东晋政治场上究竟处在何种地位,百年间皇权具体如何变化还不甚清楚。本文从东晋司马氏皇权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皇权消长变化的主客观原因,以试图梳理出一条东晋皇权变化的轨迹。东晋之初,尽管晋元帝有了一定的“仁德”与“威名”,但皇权本身并没有多少实力。此后无论是司马睿还是王敦,都曾为自身利益的扩大而打破了双方的平衡,也都因遭到士族的集体反对而失败。晋明帝借消灭王敦的时机,以相对稳健的方式继续伸张皇权,但明帝早逝,以庾亮为代表的士族人物在明帝临终之时发动政变,以致于其伸张皇权的努力落空。从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去世到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亲政,在这五十年的时间里,东晋的皇帝们在政治上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活动。但仍有一些人为皇室权威的保持付出了努力。如阳翟褚氏的褚太后及其父褚裒,以及名义上主政中枢超过二十年的司马昱,他们为保持皇室的地位与尊严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尽管皇权的最低点正是在司马昱为帝时期,但是其维护皇室的努力本身依然是值得肯定的。这是皇室或忠于皇室一方的主观努力。此外,颍川庾氏的庾亮兄弟和谯国桓氏的桓温先后主政东晋朝廷。在庾氏兄弟主政期间,曾经“任法裁物”、“颇任威刑”,虽然这些活动的成果有限且其出发点是为了庾氏家族的“门户私计”,但客观上仍然为东晋中央政府权威的加强做出了贡献。在这一意义上,桓温也做出了同样的贡献,尽管他的“并官省职”与“庚戌土断”出发点未必是为了司马皇权服务。随着桓温的去世,这些政策的成果则有被司马氏皇权继承的可能。随后谢安当政,在继续加强中央权威的同时也在着力配合孝武帝伸张皇权。太元十年(385年)主动退出中枢的谢安去世,多年来得到增强的中央权威终于落到皇室手中,孝武帝做到了“威权己出”。但他很快就陷入到与司马道子的主相之争当中,皇室在这场争斗中失去了真正掌握北府兵的机会,从而使得司马皇权事实上失去了可能的军事支持,这也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后虽然有司马尚之、司马休之等人继续为维护皇权不断努力,但已经无力回天,百年间中央政府实力增强的成果最终为刘裕所实质继承。司马皇室遭到彻底的失败,而皇权在刘宋王朝终于得以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