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文学中,伴随着作家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文化创造力的激活,着力表现某种地域文化特色成了许多作家共同的追求。从寻根文学的尝试,到地域作家群的崛起,文学本身呈现出了更为丰富的状貌。其中,近些年崛起的陕西作家群的作品也大多都带有突出的“秦地”地方色彩,尤其是陕西农村乡土文化色彩,如路遥作品的陕北色彩,贾平凹作品的商州色彩,等等。而陈忠实作品则充溢着浓郁的关中地方文化色彩,这些作品都成功地加入了较多的地方民俗文化因素或化入了较多的民间文化原型,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其深厚的笔力,丰富的内涵获得了巨大反响,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里程碑式的作品。其巨大的思想容量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征服了读者和评论家。本文主要借鉴民俗文艺学的思想方法,从民俗文化角度论述了《白鹿原》的创作及其影响。从民俗文化角度入手重读文学作品的研究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所重视。因为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到历史中,进而透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对《白鹿原》的民俗文化研究也并非单一的孤立的个案研究。不但要将其放到中华民族文化系统中去考量,还要在文学系统中考察民俗意象的发展及给文学带来的具体影响,同时还要研究有关审美意象在文学史中的变化、影响。本文共分三篇。上篇,主要从民俗在中国的内涵、民俗文化、故乡风俗、民俗文化对陈忠实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论述《白鹿原》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关中民俗的一部集成的原因。分别介绍了民俗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具体涵义;关中民俗文化以及故乡文化对作家气质、人格的形成和创作的影响;陈忠实的故乡情结、乡土依恋等。阐述了民俗文化既是形成作家创作《白鹿原》的传统文化心理定势的土壤,又是表现这种心理定势的最佳物化状态,了解民俗对作家创作影响的内在机制。中篇,主要写《白鹿原》中出现的具体民俗事象。陈忠实一方面立足于乡土,另一方面又超越乡土,将笔触伸展到更为深远的文化传统上。内容涉及家族、仪式、婚俗、葬俗、巫术、风水、方言等各方面。陈忠实在自己的作品中以深邃的艺术笔调,通过关中乡土人生和社会现实生动地展示了旧中国的社会状况和“民族秘史”。下篇,主要论及《白鹿原》中民俗与小说的遇合。《白鹿原》的民俗事象包罗万象,有着极其丰富的民俗记载,恰似一部社会风格的“百科全书”,这些民俗都在这部小说中作了大量生动而又真实的描绘。这些民俗事象既具备现实生活中民俗的实用性功能,又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对表现现实生活、揭示主题思想、刻画人物性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作家对关中民俗文化极为了解,并对民俗文化中种种的神秘主义因素有着深切的认知。同时,毫不犹豫、大胆地、开创性地将这些因素融入到小说中去,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画面—历史的现实生活与神秘的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画面。陈忠实运用大量民俗成功地创作出《白鹿原》,其价值、意义在于它把真实的关中农村生活介绍给了文坛,并为文坛打开了一个新的审美窗口,这种审美实践为以后的文学提供了多样发展的契机,也为以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借鉴、富有想象力的创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