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温敷背部经络改善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voidem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药温敷背部经络改善癌性疼痛的程度,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痛可提高止痛疗效、减少止痛药量以及不良反应,并可达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改善精神心理状态。为临床提供一个新思路和方法,并有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62例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对照分为对照组31例,治疗组31例,两组均根据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疗法指南给药,治疗组同时配合自制中药温敷背部经络(吴茱萸、芥子各120g、麻黄、细辛各30g),将中药装在热奄包加热后敷在背部经络循行部位,患者取仰卧位压在热奄包上,热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每日早晚温敷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20分钟。两组均以7天为一个观察周期、共2周期。治疗组与对照组采用数字分级法(NRS)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评定疼痛程度,治疗前与治疗后12hr、 24hr、48hr、72hr、7天、14天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观察治疗组的减少止痛药量以及副反应。治疗结束后采用NRS法判定疗效、P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前后评分的统计分析,得出较客观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点的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根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疼痛缓解程度:治疗组部分缓解(PR)22例(70.97%)、轻度缓解(MR)8例(25.81%)、无效(NR)1例(3.23%),对照组PR 9例(29.03%)、MR 17例(25.81%)、NR 5例(3.23%)。治疗组疼痛缓解率(ORR=CR+PR)为70.97%,对照组疼痛缓解率(ORR=CR+PR)为29.03%,经χ2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周对照组的用药剂量改变比治疗组较多具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中药温敷背部经络对减少止痛药剂量有重要价值,并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治疗组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行为状况(PS)评分及生活质量(QOL)评分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温敷背部经络配合西医止痛药可以改善行为状况、并提高生活质量。结论:中药温敷背部经络结合西医止痛治疗显效率高,止痛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止痛治疗。虽然中药温敷结合西药的镇痛起效时间较单纯西药治疗较慢,而镇痛持续效果比单纯西药治疗较持久,明显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有安全性、无不良反应,结合治疗反而可以提高止痛药效、减少西医止痛药剂量并减轻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复杂网络研究和疗效评价研究,总结出朱建贵教授治疗失眠的药法规律,从而推出证治规律,为中医治疗失眠提供经验和新的思路方法。方法:将朱建贵主任门诊所诊
目的:分析给予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复方甘草酸苷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2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
下部为基岩的浅层残积土边坡多含有地下水,通过对传统Green-Ampt入渗模型的延伸,研究含有地下水的残积土边坡强降雨入渗过程;在强降雨入渗条件下,湿润区和地下水范围内基质吸力消
目的了解宫颈分泌物支原体属和(或)衣原体属阳性患者的病原体种类及构成,了解阳性患者疾病分类,提高该类患者疾病治疗水平。方法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0月2 684例女性行宫颈
目前,我国的口语交际课程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口语交际课程实施领域,而对口语交际课程本质的研究相对缺乏。即使有对口语交际课程本质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也缺乏从哲学角度对
在第6期《尊重体验,回归心灵——对高中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一文中,笔者就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做了一点思考,提出尊重体验,回归心灵的教学方向,以期抛砖引玉,和
目的研究皮层下缺血所致不同阶段血管性认知损害(VC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Hachinski缺血量表(HIS)<7分的患者。利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
目的分析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控制率、控制时间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研究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基于现实生活中威胁生命安全事件的增多,建立了适用于寿险研究中的个体风险推广模型,解决了个体风险在保单数量较多时风险模型应用的局限性。为了简化个体风险推广模型在实际问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健康人之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舌苔菌群构成差异。方法: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及广东省中医院住院部慢性心力衰竭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