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科书编写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编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新课改后,关于教科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学本”的出现;对“学本”的反思。“学本”教科书出现的原因是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的回归和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变革。对“学本”进行反思的原因则是回归到教科书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探讨。从新课改“学本”取代“教本”到新课改中对“学本”的质疑,表明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问题的探讨应从教科书本身出发。“教本”与“学本”教科书内容编写问题的争议,本质上是关于学科体系逻辑和学生学习心理逻辑在教科书应占比重的争议。以学科体系逻辑为主的“教本”历史教科书内容编写,在形成“有序”的历史知识和呈现“有形”的历史过程的同时,还造成了“人”的弱化和缺位,并进而形成了“文”的非理性权威;以学生学习心理逻辑为主的“学本”历史教科书内容编写,在教育理念、内容体系、教科书结构方面进行革新,为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做出了努力。但“学本”教科书内容编写打破了历史的时序性,造成“文”的失真和缺憾。课文栏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影响“人”与“文”互动的有效性。这与“学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初衷背离。这也表明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编写应吸收“教本”和“学本”的各自优势,即实现学科体系逻辑和学生学习心理逻辑的融合。从“教本”与“学本”历史教科书内容编写的课程理论基础看,“教本”与“学本”历史教科书应通过“情境”形成互补。“人”“文”“境”归一是历史教科书内容编写的新走向。关注历史教科书中的史学本根,关注历史教科书中的对话生成,关注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情境。以创建历史教科书使用的共同体和实现历史教科书的活用为目标,以实现“人”的发展为历史教科书内容编写的终极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