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是大中型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铁的建设周期较长、耗费资金量巨大,并且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几乎是永久性的,但是考虑到地铁的交通功能以及对区域通达性的提高,许多城市在综合评估并结合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始规划修建地铁。国家对城市兴建地铁的态度,从鼓励到暂停审批再到严格控制、提高标准,表明我国城市地铁系统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地铁的建设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对线路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本文以地铁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方向,利用Google Earth历史影像数据,获取地铁从规划、建设到开通运营不同时间段的高清影像,经目视解译得到不同时期的精细土地利用数据,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地铁不同时期对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同时,结合CA-Markov模型预测未来时期土地利用方式,根据结果分析目前地铁发展和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也希望能给未来地铁的建设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地铁的建设加快了沿线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其中,高密度、高收益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面积稳步增加,代表性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商业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以道路和交通设施为代表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面积比例显著提升。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改造速度不断加快,地铁的建设缩短了城市外围区域与中心城区的距离,城市外围区的农林用地和研究区内的城中村和棚户区的面积比例逐步下降。(2)地铁途径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各区域内地铁线路周边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存在空间差异。本文将研究区按照城市内部环线进行划分,将城市划分为4个范围较小的研究区,发现城市二环内的区域发展较为成熟,地铁的建设对于该区域的影响较小;城市二环外的区域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较高,且土地利用程度也在逐渐提升。充分表明地铁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市核心区域的交通体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少,导致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较低;城市外围区在地铁通达之前城市化进程较低,随着地铁的建设及开通运营,交通优势逐渐体现,再加上周边可利用土地资源充足,加快了该区域的发展。(3)地铁站点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区域发展模式的不同,地铁站点所承担的职能也各不相同。从交通功能来看,地铁与其他交通工具换乘便利,包括长途汽车、火车以及市内公交。从用地功能上来看,在地铁建设前站点类型多以其他型、混合型和产业型站点为主,站点类型单一;地铁建成后,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发生较大的变化,站点类型也逐渐向着特征型站点转化。其中商业型和居住型站点数量逐渐增多,说明地铁站点吸引了高收益高密度的土地利用方式的聚集。(4)通过CA-Markov模型预测了未来时期的土地利用方式。未来六年内,二类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面积将会进一步增长,三类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的面积进一步降低。相比于地铁二号线,一号线周边工业用地和三类居住用地的面积比例仍然偏高,说明一号线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在未来时期的发展中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尽快实现地铁线路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向着高密度高收益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这有利于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减轻地铁建设带来的政府财政压力。同时,高密度、高收益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有利于吸引人群的聚集,为地铁带来巨大的客流,符合地铁发展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