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针灸对外交流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3496828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作为一门技术,针灸既包含了物质(器物)层面的内容,其背后的医学理论又融合了阴阳五行为主体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针灸对外交流不仅传播了医术,也将其中蕴藏的中医文化播撒在世界各地,且影响了后世的“东洋医学”“汉方医学”等医学体系的产生与发展。中古时期,在水、陆交通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唐代针灸的对外交流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对我们今天的中医药对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文化思考。唐代开明的对外政策、繁荣的文化交流以及较为完善的医学教育机制,为唐代针灸的对外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关于唐代的中外医学交流,史学界早有研究且取得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它属于历史学门类、中国医学史学科。目前对唐代针灸对外交流的研究以集成性史料研究为主,但把该问题放置文化视域中,并从中医学学科特点入手深入分析此问题的研究较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运用文献学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透过中医文化学中的哲学视角,对唐朝针灸对外传播的条件与特点、东传与西进的比较、针灸传播与中药传播的比较、研究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等问题系统深入分析。此外,还对“针灸印度起源”说进行了评述。方法:一是运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以官方史料为主要依据,全面考察了医籍序跋、传记、律令等文献资料,综合运用版本学、训诂学等文献研究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唐代针灸在日本、朝鲜半岛及西域地区的传播情况。二是将历史与文化相结合,联系中医学学科特点,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历史史料置于时代环境、社会文化、地理风情、宗教哲学等背景之下,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中医针灸中的“腧穴”“经脉”等概念有着鲜明而独特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其文化魅力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大量文献、文物有力地证实了针灸是中华文明对世界医药文明的伟大贡献;唐代陆、海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唐代针灸医学的进步是唐代针灸对外交流繁荣的基本条件;唐文化的“向心力”是域外使者来华的主要动力,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唐使者远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强大支撑,唐文化的繁荣是唐代针灸对外交流繁荣的内在原因;对外传播主要以医学典籍为媒介,以文化需要为基础,更多地在“汉文化圈”进行传播;唐代针灸对外交流对宋代针灸对外交流影响极深,并对当代中医药对外传播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结论:综上,唐代针灸对外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从传播的规模、内容、影响等方面说来说,日本、朝鲜半岛是交流程度最深、受益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与中药对外交流相比,针灸的对外交流更便捷、影响也更为深刻,在当代,针灸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优势更明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步伐的加快,本研究为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提供了历史依据。现代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应该在注重“技术先行”的同时,借鉴唐代“文化先行”的经验,将儒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针灸医学对外交流的重要依托,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也将进一步加快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步伐。
其他文献
数字档案馆建设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标准规范建设等四个部分,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应协调发展、综合推进,最终实现档案接收、管理和利用的数字
学校档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余姚市第四中学一直非常重视学校档案的管理.并充分发挥了档案信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民国时期是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档案管理实践以及档案法规中所体现出的集中统一、民主科学与发展变革的管理思想,适应了近代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有力
目的:探讨对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胃穿孔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对其术后疼痛的程度、恢复的时间及其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近年来在岑溪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8例胃穿孔
目的:探讨使用断指再植术治疗手指完全离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东莞市清溪医院收治的55例手指完全离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参照组(n=25)
目的:研究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72例,按
南阁牌楼群位于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至嘉靖二十三年(1544)。原有7座,现存5座。即“世进士”、“恩光”、“方伯”、“尚书”、“会魁”。由礼部右尚书章纶及
金融体系的改革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重点,作为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商业银行改革自然就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目前金融系统中积聚了大量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是银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体中,朱德是称得上军事家的伟人之一。他曾任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位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在创建人民军队、指挥革命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