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的《中国》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ingchina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背景,阐述了安东尼奥尼作为世界知名导演是如何在文革中的中国开展工作的,线性梳理了安东尼奥尼“《中国》事件”始末,解析这部影片在中国经历的风波变迁过程,力求客观全面地重现历史原貌。并通过对影片美学风格、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进行分析,试图给这部纪录片以历史的、客观的、全面的评价。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中国》是如何诞生的。包括影片拍摄时中国国内政治及文艺背景、导演拍摄背景、中国邀请安东尼奥尼来华背景等,并系统阐述了影片《中国》的主要内容和导演创作理念。二、《中国》是如何被批判的。主要从批判事由、批判内容、批判目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70年代特殊背景下由影片引起的对人的批判,并究其深层的政治原因。三、《中国》现状及文化根源。包括导演被正名、影片难以被接受的原因、《人民日报》的指示意向等几个研究点,从接受美学角度着重分析了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期待视野差异导致的解读差异,并进一步开放式探讨关于当代对影片《中国》的评价,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更多的心理问题、社会政治原因等。  《中国》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极为特殊的电影,其一年代特殊,其二导演特殊,其三影响特殊,其特殊性使其成为一部“资料性的纪录片”。目前研究者就该影片的研究点多在于否定70年代批判文本,肯定《中国》的艺术价值、资料价值,为导演正名。对于事件本身的历史研究反而不多:影片在历史时间点上恰逢其时起了怎样的作用,它在特定语境下存在的可质疑性,它解禁后的广泛评论映现了群体怎样的心理,以及舆论和政治氛围的关联等,这些都是目前比较缺乏的研究,也是本文有所涉及的研究点。针对导演本身而言,导演是否过分纵容了自己观看的权力,影片窥视是否背离于隐私的尊重,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要点。在意识形态和教育反思方面,集体主义式的教育与政治奴化是如何灌输到国民脑中的,这是文章涉及的另一个方面。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导演心目中的“中国”及其可参照性,试图从接受美学角度理解东西方认知差异。同时,本文还整理了70年代以来《人民日报》涉及安东尼奥尼的所有文章,涉及《中国》的所有影像资料,并查阅了部分70年代以来的《参考消息》等报刊,以发掘政治与其影像关系。
其他文献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一直都是艺术史论和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站在科学的角度看艺术史,其部分内容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战争史,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人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潘国梁,国家一级演员,现任山西省临汾市眉户剧团团长,须生、丑角都有涉及,但主工小生。为了发展眉户艺术,他努力排演新戏,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当中,积累了丰富的戏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
着眼当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一个省区,回顾历史,这里曾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一百七十万年至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