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一部卓越的中国典籍,在中国文学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千年文明史中,《论语》不断地出现各种新的译本。《论语》的翻译传播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400余年来《论语》的翻译和诠释,经历了传教士的基督教化、汉学家的西方哲学化和海内外华人及部分西方学者的回归本原化几个阶段,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英语世界迎来了一个《论语》翻译高潮。 本文由此引入阐释学翻译理论解释《论语》的翻译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复译现象,以及造成这种多元阐释或复译的主体以及客体的原因。主要以“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及“效果历史”原则等概念为切入点探讨《论语》的翻译问题及其复译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第一章引论部分简要介绍《论语》翻译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阐述了国内外将阐释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情况。 第三章介绍了阐释学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集中讨论并分析了哲学阐释学的几个主要概念:“前理解”,“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及“效果历史”原则及其给翻译研究带来的启示,论证了《论语》不同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第四章部分中,作者从伽达默尔的相关概念的视角对《论语》的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前理解”,“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原则等概念论证《论语》复译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第五章进一步对《论语》的复译现象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论证复译的积极意义;第六章是结论部分,论文认为,《论语》英译多元化趋势,使原作在跨文化语境中不仅获得了生命的延续,而且变得更加丰富。译者站在巨人肩上的视角使新译本更具现代性和多元性。而读者也同样用更趋多元、更趋成熟的评价标准评判和接受这些译本的价值,体现出英语世界成熟的翻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