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黄海西部海区苏北老黄河水下三角洲之下有一个分布范围较大的楔形沉积体,但以往对该沉积体的研究甚少。本文利用该地区的钻孔SYS-1601岩芯,测量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沉积物中<2 μm组分的常微量元素、稀土元素(REE)、Sr-Nd同位素以及黏土矿物组成特征,并在岩芯的适当位置采取未曝光的沉积物进行光释光(OSL)测年,综合探讨该沉积体的形成时间和物质来源。在测定SYS-1601孔沉积物<2 μm组分中的地球化学组成和黏土矿物组成过程中,本文还对该地区的潜作物源(淮河、黄河和长江)的表层沉积物中的<2μm组分在同一实验室开展测试分析,以规避山不同仪器测试所引起的系统误差、削弱山于沉积物粒度不同做造成的影响,以期在本研究的物源研究中获得更好的效果。淮河、黄河与长江表层沉积物的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沉积物大多数元素的丰度值都低于长江,相比于黄河,Ti、V、Zn和Nb元素含量较高,K、Mg、Ca、Sc、Cu、Y、Pb和Th等元素含量较低;87Sr/86Sr比值介于长江与黄河沉积物之间,143Nd/144Nd同位素比值与长江和黄河沉积物较为相似。:条河流沉积物中REE的各项参数差异程度较小,经上地壳和球粒陨石元素校正后都具有相似的REE分布形态,仅在元素含量上有较大差别。淮河沉积物中蒙脱石和高岭石含量介于黄河沉积物与长江沉积物之间,伊利石含量高于黄河和长江沉积物,绿泥石含量低于黄河和长江沉积物。淮河物质中伊利石/蒙脱石比值较为分散,但大于黄河物质的比值。根据SYS-1601钻孔的岩性特征和光释光(OSL)和AMS 14C测年结果,结合前人在研究区的地震浅剖资料,本次的研究对象为岩芯上部15.2 m,推测是全新世中期以来形成的沉积体。依据沉积物粒度组成垂向分布、地球化学垂向分布特征,结合岩芯的构造造特点,钻孔上部15.2m可分为DU1~DU3三个沉积单元。DU3沉积单元(61 74 cal.yrBP~3 152 cal.yr BP)中物源较为复杂,除淮河物质被搬运至研究区之外,黄河物质(苏北地区再悬浮物质)和长江物质(再悬浮物质或远距离搬运的长江物质)同样被搬运至该地区。随洲淮河流域内的人类活动逐渐增强、农耕经济的逐渐发展,流域内大量的上地被开垦,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淮河中的泥沙含量逐渐增加,进而导致研究区物源组成中淮河物质的比重逐渐增大。到DU2沉积单元(3152 cal.yr BP~1128 AD)沉积物主要来自淮河。公元1128年黄河改道,黄河物质直接进入苏北地区,研究区受黄河物质影响严重。DU1层位沉积物主要受黄河物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