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五保户是我国农村最弱势的群体,保障他们正常生活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里重要的一环。从1956年开始至今,五保供养制度虽然困难重重,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不断的完善。特别是免除农业税以后,新修定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以来,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纳入了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完善了管理与监督措施,强化了法律责任,确立了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构架。但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国依然存在着很多分散供养的“五保户”,特别是西部农村的分散供养对象他们处于中国的最底层,是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我国西部农村是典型的贫困状态,西部的农民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生活困难,集中的体现为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西部农村很多地区并不能保证分散供养“五保户”所有五个方面得到落实,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存在困难。在全国集中供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在五保供养政策的框架内找到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来提高分散供养对象的生活水平,更好的完善“五保”供养制度,在控制社会风险、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上面,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是关于内蒙古赤峰市文钟镇的个案研究。本研究借鉴、吸取了国内学者关于五保供养制度的研究理论及成果,采用了访谈法、观察法。本文在简要回顾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明确相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文钟镇五保户分散供养对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分散供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揭示了分散供养存在问题的原因,指出了五保供养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缺陷。最后从我国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实际出发,以相关基本理论为依据,针对我国西部农村分散供养工作提出了包括资金管理、运行机制、分散供养工作管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作用等方面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