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围绕代谢综合征的指标和影响因素,了解兰州市基层卫生机构服务人群慢性病流行现状、发病特点和影响因素;深入探究各影响因素对慢性病发生的作用机制和作用强度;针对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和强度进行分析判断,为基层卫生机构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内容与方法应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甘肃省兰州市基层卫生机构服务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调查,收集人口学指标、生活饮食行为指标、家族史和现病史,结合实验室诊断,围绕代谢综合征,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数据,得到各因素对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情况。结果1.总体情况:共有4200人被抽取参加该项研究,4115人完成了该项研究,有效数据3862份(男性1762人,女性2100人),有效率96.96%。样本人群T2DM患病率为16.52%,与地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相关;IGR检出率为17.01%,与地区、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相关;IGT检出率为15.69%;IFG检出率为1.32%;高血压患病率24.42%,与地区、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相关;血脂异常检出率为40.60%,与地区、性别、年龄相关;新筛出T2DM患者359人,新筛出IGR者641人。在各种慢性病和相关症状中,高年龄组发生率高于低年龄组,农民群体发生率高于其它人群,文盲和小学学历人群发生率高于其它人群(p<0.05)。2.影响因素:有慢性病家族史的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和血脂异常发生率更高(p<0.05)。超重人群占总体22.89%,肥胖人群占总体2.28%,向心性肥胖占总体48.86%;血糖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患病组的BMI和WHR均大于正常组(p<0.05)。每日更多的运动热量消耗、注意控制饮食、摄入含糖饮料的频率低是慢性病患病的保护因素(OR<1),喜肉食是危险因素(OR>1)。3.患病知晓情况与生活饮食行为:是否已知患有慢性病的两组之间,每日运动热量消耗、每日饮酒量、控制饮食、摄入含糖饮料频率这四个变量的分布均有差异(p<0.05),其中,已知慢性病的患者在每日饮酒量、控制饮食、摄入含糖饮料频率上均向更健康的方向偏移。4.全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影响强度:年龄对体检指标的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463),生活行为因素对体检指标的影响次之(-0.187),饮食行为因素对体检指标的影响最弱(-0.025);―生活行为因素‖对―生理生化异常‖这一潜变量的影响最大(-0.149),饮食行为因素次之(-0.057),体检指标(0.031)和年龄(0.030)较弱,“家族史”对“生理生化异常”这一潜变量的直接影响最低(-0.001)。生活行为和饮食行为因素这两个潜变量对生理生化异常这一潜变量的直接影响远高于通过中介变量的间接影响;年龄通过体检指标对患病的影响为0.014,强度为直接影响的一半;“家族史”作为观测变量通过体检指标对“生理生化异常”这一潜变量的影响为0.02,强度约为直接影响的二倍。5.向心性肥胖和高血压患病相关性最高(0.20),血糖异常(T2DM、IGR、IGT、IFR)与高血压相关系数次之(0.18),血糖异常与血脂异常相关性较低(0.03)。结论兰州市基层卫生机构服务人群慢性病患病情况严峻,仍有大量慢性病患者未被筛出;高血压与其它慢性病相关性均较高;调查对象慢性病患病率与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工作类型相关,高年龄组、低学历、农民群体的慢性病患病情况更严重;有慢性病家族史的居民比无家族史的居民显示有更高的慢性病患病率;慢性病患者的BMI和WHR值均高于正常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纠正患病居民的生活饮食行为中作用显著;生活行为因素干预(控制吸烟、加强运动)是控制体型、血压、血糖、血脂的最有效手段,慢性病家族史这一危险因素是通过影响体型和血压的变化从而引起慢性病的发生的,对BMI、WHR和血压的有效控制可以降低具有慢性病家族史居民的慢性病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