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 CV)是以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严重者可猝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症,1926年Barre首先报道颈椎关节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可诱发本证候群的出现,并命名其为Barre-Lieou综合症。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发现,本病发病原因及机制复杂。目前研究主要倾向于由颈部蜕变、增生、先天异常、外伤、颈椎不稳、血管粥样硬化等病理性改变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导致眩晕的发生。本病患者就诊急诊时眩晕症状多较为严重,迫切需要快速缓解症状。近年来关于本病的临床研究层出不穷,处理方法多样,临床疗效报道不一。其虽然给临床提供了较多治疗思路,但却缺乏快速缓解症状的有效措施,及鲜有该方面的疗效评价研究。腹针理论认为腹部具有以神阙为中心运行全身气血的高级调控系统。腹针治疗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和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腹针治疗本病具有操作方便,标准统一,可重复性强,症状缓解迅速,无痛,病人依从性高等特点。医生容易掌握,可行性好,适宜急诊应用。目的为急诊提供快速有效的处理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手段,为其在急诊的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形成较为安全的中医特色诊疗新技术;为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系统、序贯治疗方法提供前期临床研究基础。方法从广东省中医院大院急诊科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10例。采取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55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眩晕标准处方,对照组采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的治疗方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疗后5分钟、治疗后10分钟、治疗后30分钟四个时间点,应用VAS评分法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计分法分别评价各个时间点对应的疗效。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Statistical Productand Service Solutions)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和统计,以保证数据录入准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正态分布方差齐性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偏态分布计量资料及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均采用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结果应用VAS评分法和颈性眩晕量表评分法两种评价方法,分别在治疗后5分钟、10分钟、30分钟后评价颈性眩晕的疗效,结果显示采用VAS评分法在治疗后5分钟、10分钟、30分钟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是41.8%,61.8%,54.6%,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1%,12.7%,25.4%。采用颈性眩晕量表评分法在治疗后5分钟、10分钟、30分钟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是45.5%,59.1%,65.5%,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5.4%,14.4%,30.9%,两种评价方法均证实在治疗5分钟、10分钟、30分钟后腹针治疗的效果优于川芎嗪针剂的效果(P<0.05)。且腹针起效时间早于川芎嗪针对照组。结论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即刻疗效优势明显,能较快缓解患者眩晕、头痛、颈痛等不适症状,适合急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