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接受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作品随着丁玲的命运几度沉浮,特别是对莎菲形象的论争,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文运用历史文献法、历史比较法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尤其是采用接受理论对《日记》进行研究。通过对《日记》评论文章的梳理、分析,勾勒《日记》的接受历程,主要侧重于对莎菲形象接受史的研究。本文通过对莎菲形象接受历程的展示,试图揭示文学本身的审美规律和接受规律。本文的写作分为绪论、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日记》文本、《日记》历时接受、日记现象的形成与启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日记》现象,对本文的整体研究思路进行了设计和说明。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日记》文本主要论述《日记》的创作及其与当时读者期待视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日记》文本的召唤结构,并深入探讨了《日记》超越时代的思想内涵。《日记》的历时接受以时间为发展脉络,从发端期、沉寂期、重生期、新时期四个时期论述了莎菲形象的接受历程,描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并解析了不同时期呈现不同接受状况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发端期受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评论者采用社会历史的评判方法,认为莎菲主要是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叛逆者形象和近代女性形象;沉寂期在政治的重压下,莎菲的形象甚至被歪曲为具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个人主义者和恋爱至上主义者;重生期在新政治语境下莎菲形象得到重新评价,莎菲的叛逆形象和时代女性形象得到重新阐释,莎菲的现代女性形象和悲剧女性形象受到关注;新时期在多元化语境下,评论者运用多种批评方法对《日记》进行了多元化解读,最具特征的是女性主义批评,它深入论述了莎菲所具有的女性意识。《日记》的接受现象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本论文从文本的召唤魅力、读者参与创造了文学“形象”、社会文化语境对文学接受的制约等三个主要方面论述了文学接受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