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入考察心理弹性者的日常情绪特征,对于揭示心理弹性作用机制,解答“个体何以表现出心理弹性”这一核心命题有重要意义。其中情绪复杂性作为反映情绪功能的新视角,与身心健康有紧密关联,然而目前在国内学界受到关注较少。本研究首先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国际大学调查、CD-RISC和中国成人心理弹性量表对来自6所学校的252名大学生展开调查,从压力水平和适应结果两个心理弹性的本质属性对心理弹性者进行甄别和分置。接着,采用体验采样评定法(ESM),对甄选出的高、中、低心理弹性大学生进行15天情绪追踪研究,旨在考察不同心理弹性者在日常情绪状态、情绪复杂性和情绪调节方式上的差异态势。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更频繁地体验到活跃和精神充沛的积极情绪以及紧张、战战兢兢的消极情绪。在消极情绪自我调节中,大学生多使用原因调节,并以减弱型调节为主;在积极情绪自我调节中,以增强型调节为主。2.高、中、低心理弹性大学生在日常情绪状态上存在差异。高心理弹性者在积极情绪评分及积极情绪体验的强度和频率上都显著高于低心理弹性组;高心理弹性者的积极情绪在日常情绪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显著大于中、低弹性组。3.高、中、低心理弹性大学生在情绪复杂性的不同维度有不一致的差异表现。高心理弹性者拥有更高的积极情绪细腻度,而三组在消极情绪细腻度、情绪广度和混合情绪上没有发现差异。路径分析结果发现,积极情绪细腻度通过积极情绪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4.在积极情绪自我调节中,高心理弹性者多采用表情宣泄而少用抑制策略;消极情绪调节过程中,低心理弹性者多采用认知重视调节。上述结果提示,积极情绪是与个体适应发展密切相关的内部因素,也是促进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个体在积极情绪的觉察和调节方面的特征对心理弹性也有重要影响。针对情绪认知与调节的指导训练有望提升个体心理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