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化时间表征是一种用空间概念来描述时间的现象,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中。研究发现,对时间的空间化表征可以沿着视野中的三条基本轴线展开,即前后轴线,上下轴线和左右轴线。时间的这种空间化表征揭示了其自身的双重属性:时间的前后表征和上下表征至少具有命题属性,而左右表征至少具有表象属性。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这两种属性的表征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对命题性和表象性空间化时间表征的研究可以参考对命题表征和表象表征的研究。一种颇有影响力的观点认为,表象表征是以命题表征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个体在形成表象时,会先搜寻对应的命题,进而根据命题组合出最终的表象。基于此,我们假设:表象性空间化时间表征以命题性空间化时间表征为基础。为验证这一较为抽象的基本假设,我们提出了一个可以直接进行检验的推论:当向被试呈现用空间词描述时间顺序的句子(以下简称“空间句“)时,被试不仅会进行命题加工,而且会产生相应的表象;当向被试呈现用时间词描述时间顺序的句子(以下简称“时间句”)时,被试倾向于进行纯粹的命题加工。因此,被试对于空间句和时间句的加工应该有显著差异。通过比较被试对于两种句子的加工,可以判断推论是否正确,进而判断基本假设是否正确。在实验一中,我们向被试呈现描述月份顺序的空间句和时间句,正误各半。由于有研究表明,由语言信息诱发的表象对语言信息的加工具有促进作用,我们预测,对正确空间句的加工显著快于对正确时间句的加工,而对错误空间句的加工则显著慢于对错误时间句的加工。这是因为,无论空间句本身是否正确,由句子引发的表象都会促进对句子的理解;而错误的表象会加深被试对错误信息的理解,从而需要更多认知资源进行纠正。研究结果部分支持预期:虽然对正确空间句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对错误空间句的反应时显著较慢。这一结果既有可能如假设一样是由于表象的影响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于被试将月份顺序比较转化为数字顺序比较造成的。为排除这一可能,我们采用实验二进行了进一步检验。在实验二中,我们要求被试判断描述中国传统节日的空间句和时间句,同样正误各半。由于中国传统节日按照农历进行排列,被试对其具体日期的记忆相对比较模糊,所以在短时间的判断过程中不太可能将节日转化为日期,再将日期转化为数字。如果实验一中的结果是由于表象造成的,那么实验二中将观察到相似的交互作用;如果实验一中的结果是由于时间比较被转化为数字比较,那么实验二中将不再出现交互作用。实验没有发现与实验一相似的交互作用,这与我们的预期不符。但是,数据表现出了交互作用的趋势,因此需要进一步实验进行验证。在实验三中,我们采用了与前两个实验不同的思路:前两个实验检验表象对文字信息加工的影响,本实验检验表象对知觉探测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表象过程可以加速对知觉刺激的探测。因此,如果空间句确实能诱发表象,那么被试在判断空间句后对知觉刺激的探测应该会显著加快。所以,我们首先要求被试判断数量随机的空间句或时间句,然后在屏幕中央呈现水平线段,要求被试按键反应。结果发现,对空间句的判断并没有显著影响对水平线段的反应。总体来看,本研究的三个实验的结果并没有支持研究假设,即表象性空间化时间表征以命题性空间化时间表征为基础。一方面,这一结果有可能与时间表征的特殊性、测量指标的敏感性以及实验假设有关,还不能完全排除假设成立的可能;另一方面,它揭示了Kosslyn表象理论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