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月观音是出现于中唐时期的一种观音新样式,是最早有年代可考的本土化观音像,也是佛教三十三观音之一。水月观音图像于中晚唐时期就已在蜀地出现,并且随之流行开来。大足与安岳石刻中的水月观音遗存共有三十七处,遗存数量大且部分保存良好。大足、安岳石刻水月观音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除造像本身的艺术风格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外,其龛窟的题材与图像组合搭配也出现了改变。大足、安岳地区出现了较多水月观音与善财、龙女的组合,但此处的善财、龙女多为立像一起位居于观音左右,且善财多为老年像。其次,还出现有水月观音与密教神祇的组合,这种组合仅在大足地区所见。水月观音还与十王、观音变相、观音经变(八难图)等题材进行组合。这些造像组合中,水月观音都处于主尊位置,且作单龛供养,显示了水月观音在大足、安岳地区所受尊崇地位的上升。同时造像程式变化也更加复杂、更具创造性,这可能与当时民众的信仰有关。因此,本文将大足与安岳地区的水月观音作为研究对象,关注造像的组合搭配。通过分析其造像特征、粉本来源和宗教内涵,以其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龛窟组合为例,探讨其眷属像被置入的原因。经笔者研究发现,水月观音在大足、安岳地区所呈现的信仰是为消灾祈福与超度亡灵,同时,大足、安岳地区水月观音的造像组合方式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首先,它们的造像组合是以信仰为导向进行的图像创造。信众出于现实目的,将具有不同教义、仪轨甚至是不同教派的图像,因其所能满足的同种宗教功用进行组合。其次,组合的造像多为本土化的创造。大部分眷属像都没有完全依据哪部佛经来造,而是进行了简化或是结合了当时流行的装束将图像进行了再创造。最后,水月观音在大足、安岳两地所受尊崇之高,其信仰流行至明清之后,直至今日,安岳毗卢洞水月观音仍有人焚香供养。研究水月观音在大足与安岳两地的造像特色也为水月观音的历史流传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水月观音图像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