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里斯塔·沃尔夫是原民主德国的重要作家之一,两德统一后依然活跃于德语文坛。她在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所呈现的丰富的文学作品和独特的美学理念一直是德语文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选取了沃尔夫的《追忆克里斯塔·T》(1968)、《童年典范》(1976)和《茫然无处》(1979)三部作品进行分析。这三部作品共同构成了沃尔夫创作生涯的过渡阶段。正是在创作这三部作品的十年中,作家经历了人生际遇的起伏、开始了意识形态的转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本文在分析以上三部作品时,围绕其中的主体问题展开讨论。沃尔夫在其作品中一直关注个人的主体问题。“主体”这一概念反映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相互映射、彼此适应的关系,而“主体”概念在西方哲学中的流变则折射出人认识自身和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的变化。在沃尔夫的作品中“主体”包括两个层次:作者的主体和作品中人物的主体。在前一个层次中,作家或描述或评论,让读者时刻感受到作家的存在;在后一个层次中,作家借助作品中的人物、以文学为手段,影射作家本人对现实时而迷惘时而失望的态度。两个层次彼此联系,将主体问题进一步深化,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这种创作风格是沃尔夫对当时盛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超越,也是独具沃尔夫特色的“主观真实性”这一美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本文以文本分析为基础,结合文学社会学的方法,将作家和她的作品置于相关的时代语境中,以此为前提来分析其作品。在民主德国极度强调集体的背景下,沃尔夫对个人在社会中处境和心态的关注更加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