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不同类型早期白内障的波前像差特性及视网膜成像质量的相关性,为临床选择白内障手术最佳时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与2016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本院眼科门诊接受检查的103例(103只眼)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资料,全部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spectacle-corrected visual acuity,BSCVA)均大于 0.3(logMAR视力表),等效球镜度为+3.00D 至-3.00D。根据晶状体混浊分类系统 Ⅲ(lens opacities classification systemⅢ,LOCS Ⅲ)对白内障进行分类和分组,轻度核性白内障组(41只眼)、轻度皮质性白内障组(33只眼)和轻度后囊膜下型白内障组(29只眼)。使用光路追迹波前像差仪(Tracey Technologies,iTrace)测量全眼像差和眼内像差,以评估视网膜成像质量;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晶状体的核密度值。结果:1.103例中男性为51.46%(53例),女性48.54%(50例),平均年龄为65.8±6.3岁(52~76岁),各组年龄、BSCVA与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2.各组间角膜波前像差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全眼和眼内像差中后囊膜下型组全眼及眼内总高阶像差显著高于核性组与皮质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皮质性组彗形像差(彗差)显著高于后囊膜下型组与核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核性组球面像差明显低于其它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3.比较三组眼内(第3至第6阶)高阶像差Zernike系数,核性组的眼内球差(Zernike系数,Z4.0和Z6.0)明显低于皮质性及后囊膜下型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和P<0.001)。皮质性组三叶草像差(Z3.-3)显著高于核性组与后囊膜下型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它高阶像差均无显著性差异。4.比较瞳孔直径6mm的3组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曲线,后囊膜下型组5和10cpd两个空间频率低于皮质性及核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1),皮质性及核性组全部空间频率无显著性差异。5.核性组晶状体核密度与眼内像差(高阶像差均方根High order aberration root-mean-square,HOS RMS、彗差和三叶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而晶状体核密度增加,眼内球差呈负球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检测波前像差可定量分析早期白内障患者不同晶状体混浊类型和密度对视网膜成像质量的影响。评估早期白内障患者晶状体波前光学特性可有效评估早期白内障患者的视功能,可作为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机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