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史上,"鬼才"李贺以"奇"著称,他的诗人形象和他的诗作一样独特。西方汉学家对李贺其人其诗的独特性展开了各方各面的研究,本文试图对此做一个全局的观照,并从西方学者的文化角度和研究方法出发,对他们的研究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首先,通过历史的对比,宇文所安解读了《李贺小传》中独特的诗人形象。笔者关注宇文所安对"特性"的理解,论述了宇文所安对李贺形象解读的合理性。陈颖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比较了济慈和李贺的生平与诗歌生涯,这是跨文化理解李贺的第一次尝试。笔者从方法论意义上探讨了陈颖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此外,西方汉学家从各自的文化观点出发,考察了李贺诗歌中神话、鬼魅和自然世界,并从宗教观念、生命意识、自然观念等角度展开了不同的解读。薛爱华将李贺的神女形象置于文学的演进之中考察。克里斯坦森将李贺诗歌中的鬼魅意象和爱伦坡笔下的死神相比较。福罗德沙姆从佛教的观点解读了李贺的生命意识,宇文所安从自然观念的转变对李贺笔下的风景进行了解读。笔者从中西文化的差异出发,考察了西方学者视角和观点的新意,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某些误读。同时,基于杜牧对李贺诗歌"理虽不足"的评价中"理"的不同理解,宇文所安、克朗和拉弗勒分别从诗歌的并置结构、独特的结尾以及意象的象征手法出发,对李贺诗歌的特点展开了精彩的论述。西方学者对文本不同的解读和版本之间的比较值得关注。此外,罗伯逊对李贺用字的量化研究和杜国清对李贺诗歌音乐性的分析为李贺诗歌艺术特性的把握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同时笔者也指出了他们各自研究中的局限。本文试图呈现西方学界李贺研究的面貌,突出西方学界研究的重点和方法,并做出必要的辨析,为国内的李贺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