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浙江中南部近海集众多的岛屿、河流、海湾于一体,成为大黄鱼(Collichthys lucidus)、小黄鱼(Larimichthys croceu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等经济种的重要产卵场,是我国著名的“东海鱼仓”。本文根据2020年~2021年浙江近海27°00′-29°30′N,121°00′-123°00′E(0~80m等深线)范围的水平拖网资源调查数据,综合运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YFD0900805); 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项目(LGN20C190012); 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C0205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中南部近海集众多的岛屿、河流、海湾于一体,成为大黄鱼(Collichthys lucidus)、小黄鱼(Larimichthys croceu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等经济种的重要产卵场,是我国著名的“东海鱼仓”。本文根据2020年~2021年浙江近海27°00′-29°30′N,121°00′-123°00′E(0~80m等深线)范围的水平拖网资源调查数据,综合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从各个角度定量分析了浙江近海海域鱼类早期生物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种类多样性特征,探讨了浙江近海海域鱼卵、仔稚鱼空间格局的不确定性、时间格局的变异性及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的差异性。调查共采集到鱼卵5999粒,仔稚鱼1610尾,经鉴定鱼卵、仔稚鱼总种类数为80,隶属于10目38科。综合2020年与2021年春、秋季鱼卵与仔稚鱼的密度分布图来看,洞头列岛邻近海域、瓯江口与乐清湾交界处鱼卵与仔稚鱼的密度分布较高。根据生态习性把浙江近海鱼卵仔稚鱼划分为河口种、沿岸种、近海种三种类型,两年间以采集到的近海种鱼类最多。按照适温类型划分为暖水种、暖温种、冷温种三种类型,调查采集到的鱼卵、仔稚鱼主要为暖温种和暖水种,以暖温种最多。沿岸型和近海型鱼卵、仔稚鱼密度分布的季节和年际区域存在差异,从鱼卵丰度来看,2020年春、秋季近海型、沿岸型鱼卵平均丰度均高于2021年春、秋季。ArcGis密度分布图展现出鱼卵仔稚鱼的季节、年际分布变化。2020年春季采集到的鱼卵种类数、站位出现频率均高于秋季。从年际比较来看,2020年春季鱼卵的种类数、站位出现频率高于2021年春季。2020~2021年鱼卵绝对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和尖头黄鳍牙(?)(Chrysochir aureus),2020~2021年仔稚鱼绝对优势种为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sp)。春季浙江近海鱼卵、仔稚鱼主要集中在大陈洋产卵场保护区海域,秋季则集中分布在禁渔区线附近海域。运用多样性指数探究浙江近海鱼卵、仔稚鱼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差异,2021年4月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高,浙江近海鱼类早期资源现处于中度干扰状态。综合运用聚类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得出鱼卵仔稚鱼的空间分布,以及优势种、分歧种与水深、表层温度、表层盐度的关系。2020年春季引起沿岸海域与近海海域鱼卵物种差异的主要种类为龙头鱼,主要聚集在近海海域,与Dep、SSS、SST呈显著正相关。2021年春季引起沿岸海域与近海海域鱼卵物种差异的主要种类为小黄鱼,主要聚集在沿岸海域,与SST呈负相关。2020年与2021年秋季引起沿岸海域与近海海域鱼卵物种差异的主要种类为龙头鱼和尖头黄鳍牙(?),主要聚集在近海海域,与Dep、SST、SSS呈现明显的负相关。2020年春季引起沿岸海域与近海海域仔稚鱼物种差异的主要种类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鮻(Liza haematocheilus),主要聚集在沿岸海域,与SST呈正相关。2020年秋季引起沿岸海域与近海海域仔稚鱼物种差异的主要种类为龙头鱼,主要聚集在近海海域,与Dep、SST、SSS呈现明显的正相关。2021年春季引起沿岸海域与近海海域仔稚鱼物种差异的主要种类为鮻,主要聚集在沿岸海域,与SST呈正相关。2021年秋季引起沿岸海域与近海海域仔稚鱼物种差异的主要种类为侧带小公鱼、大黄鱼,主要聚集在沿岸海域。根据表层水温、表层盐度、水深将浙江近海划分为沿岸海域和近海海域,沿岸海域主要分布于浙江中南部近岸河口及沿岸区域,水深为0~40m,呈现低温低盐的特征,不同的季节分布范围会有所不同,主要种类组成为近岸河口种(鮻、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六丝钝尾虾虎鱼等)。近海海域主要分布于浙江中南部外缘海域,水深为40~80m,呈现高温高盐的特征,该海域主要分布于禁渔区线以西海域,不同的季节分布范围会有所不同,主要种类组成为近海种(带鱼、刺鲳(Psenopsis anomala)、日本鲭(Scomber japonicas)等)。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水深、表层温度、表层盐度等海洋物理环境的变化会对浙江近海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的变化产生影响。本次调查研究揭示了鱼卵仔稚鱼与其他生物、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别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浙江近海为东海规模较大的鱼类产卵场之一,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和产卵期、育幼场之间联系紧密,对早期生活史进行研究可为产卵场、育幼场的养护策略制定、渔业管理、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的依据。
其他文献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一种重要的海水经济蟹类,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养殖,但是对其营养需求的研究仍然不完善。目前市场上缺乏优质的青蟹人工颗粒饲料,因此拟穴青蟹的养殖仍然主要依赖生物饵料。磷脂和胆固醇作为甲壳动物的必需营养素,在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磷脂水平及与胆固醇的交互作用对拟穴青蟹早期幼蟹生长、体组成、脂质代谢、渗透调节以及抗氧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是我国东海传统的四大海产之一,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和利用,21世纪初已基本绝迹。常态化的增殖放流措施使其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仍不能满足当前资源自身恢复的需要。曼氏无针乌贼作为一年生的中型乌贼,其具有复杂的产卵行为——将卵附在附着物上,若没有适宜的附着物,卵的孵化率将大大降低,进而影响资源补充量。因此,开展产卵附着物的研究对恢复和养护曼氏无
舟山渔场有着十分优越的海洋生态条件,曾是全中国最大的渔场。但随着人类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严重退化,维护海域内生态系统平衡已成为当务之急,这就必须更广泛地、科学地揭示这一海域所拥有的渔业资源承载能力,从食物网结构的角度加以科学评价。此外舟山渔场还盛产有“国鱼”之美称的岱衢族大黄鱼,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资源的衰退,这种鱼类已无法形成渔汛,致使野生大黄鱼一鱼难求。尽管浙江省舟山市水产研究所率先攻克
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是生物资源评估及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本研究基于2020年7月(夏季)、10月(秋季)及12月(冬季)浙江省苍南县沿浦湾秋茄林(Kandelia candel)大型底栖动物及9个环境因子调查数据,运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及最大熵(MaxEnt)模
低鱼粉饲料会导致鱼类生长性能下降和肠道损伤。通过营养调控的方法修复鱼类肠道损伤,是解决低鱼粉造成的鱼类肠道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姜黄素是一种新兴的绿色功能性添加剂,本文以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不同比例豆粕替代鱼粉对黄姑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肠道健康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在豆粕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黄姑鱼生长及肠道损伤的修复效果,为低鱼粉诱发的黄姑鱼肠道损伤提供营养缓释策略
过度捕捞是目前全球渔业面临的严峻问题,其对渔业资源构成直接威胁,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带来不利影响。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是中国东海的重要经济渔获种类,由于捕捞强度的增大,带鱼资源也正在遭受过度捕捞。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渔业管理办法应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其中包括投入控制管理、产出控制管理以及技术性管理措施。为保证带鱼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促进其种群资源恢复,本
本文根据2019年在舟山近海进行春(4月)、秋(11月)、2020年夏(8月)、冬(12月)四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研究舟山近海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特征,探讨舟山近海浮游动物季节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运用相似性百分比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舟山近海四季浮游动物的差异,以及引起季节差异的贡献种和贡献率,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研究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琼海潭门地处海南东部沿海,自然资源和渔业资源丰富,潭门传统渔民在努力获取海洋渔业资源的同时,也为我国积极争取和保卫南海权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一个特殊的渔民群体,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南海经济优势渔业资源逐渐衰退,滞碍了琼海潭门当地传统捕捞渔业模式的发展,渔民面临转产专业出路的困境。休闲渔业是我国水产行业的第五大产业模式,受到海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海南于2019年印发《海南省休闲渔
性腺发育是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面临着低龄化、性早熟、小型化等问题。因此,开展小黄鱼繁殖生物学、人工繁殖及增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为进一步丰富小黄鱼人工养殖的实践技术,获得更加详细的小黄鱼性腺发育情况的基础数据。本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液对小黄鱼不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俗称墨鱼,曾是我国东海渔场的"四大海产"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过量捕捞造成其资源的枯竭,无法形成稳定渔汛。近年来,虽采取了人工育苗和加大增殖放流力度等保护措施使得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有所恢复,但随着曼氏无针乌贼性腺发育提前以及资源小型化等问题的出现,使其生物学特征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放流人工养殖乌贼对自然海域中乌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