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运动进程中,“宣传工作”从来就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执政资源的宣传思想工作也应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和调整,以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及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中持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为主要线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体系、表达方式、运行机制及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发生转变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和理论分析。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进程作为宏大的历史背景,将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这一实践活动本身作为相对独立开放的系统,着重考察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发生转变的实践历程和基本脉络,重点把握宣传思想工作为何转变、转变什么及转变轨迹,即理念内容有无重大转换,表达方式有无重大变化,运行机制有无重大调整,与外部环境是否动态协调。基于宣传思想工作实践本身,寻找宣传思想工作发生转变的节点,进而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实践历程作出阶段划分,从而在历史动态中把握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过程和运作逻辑。首先,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理论问题作出分析和说明。将“宣传”视作一种国际现象和世界运动,探究“宣传”在西方的演变轨迹,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探寻理解“宣传思想工作”的思想渊源。同时以“革命导向”、“价值重塑”、“凝聚共识”为线索在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中找寻“宣传思想工作”概念演变的轨迹,从对历史的梳理和分析中全景式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宣传思想工作”概念的本质属性。其次,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涵和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向度和效度,既受到宣传思想工作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的影响,更受到该实践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导向性的制约,而这往往又是通过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在构成要素与系统功效体现出来。文章将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内涵的分析解构为内容体系的解释力、表达方式的亲和力、运行机制的现代性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等四个方面。同时,从党面临执政考验的直接反应、实现社会主义阶段性目标的思想保证、社会历史环境变动的客观要求等三个方面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再次,对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探索和转变进行历史梳理,划分为改革开放以前与改革开放以来两个大的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以服务“革命”为导向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与实践基本成熟和定型,这是分析建国后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起点;1949年到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启并拓展了执政条件下“价值重塑型”宣传思想工作的探索与奠基;1957年到1978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呈现出以“阶级斗争”为导向的运动式宣传的特殊景象,经历了宣传思想工作与阶级斗争“互强”的一个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大致经历四个基本的阶段:1978年到1989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拨乱反正”中开启“转轨”之路,进入随改革开放进程而“转轨变型”的阶段;1989年至1992年,“政治风波”凸显宣传思想工作“极其重要的地位”,宣传思想工作进入全面反思和整顿时期;1992年到2002年,宣传思想工作开启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调整与重大变革;2002年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宣传思想工作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实现新的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后,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路向进行分析和判断。在总结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经验教训和提炼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宣传思想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而提出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未来转变的基本趋向和路径选择。将考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历程所得到的启示提炼成“四个理性认识”,即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规律,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执政党与大众传媒的关系,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体现党的意志与表达人民群众心声的关系,理性认识党的“宣传形象”与执政能力提高的关系。将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未来转变.的路径选择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构建扎根中国实践的宣传话语体系,积极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辐射范围,切实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手段,逐步完善宣传思想工作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