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2010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统计,截止2009年底,中国城市化率只有46.6%,但2/3以上的GDP产自于城市,占国土面积0.39%的城建区面积却居住了1/4以上的人口。可见,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面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成都重庆设立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四川作为西部大省,其各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次全新的机遇。文章以科学发展观和相关规划理论为指导,以时间和空间为脉络,综合运用地理分析、图表分析、逻辑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多角度、宽视野地对四川省城市体系三大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职能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着重探讨其现状结构特征,并进行了相应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分析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并在国内外城市体系研究回顾基础上,以中心地理论、区域空间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实际省情,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思路。第二部分为文章的第三、四、五章,也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本论文从四川现状人口规模结构入手,综合分析了其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当前四川城市体系存在如下特征:截止2009底,四川城市化率仅为38.7%,中国城市化率为46.6%,可见,四川城市化水平还较低;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不合理。文章还进行了城市首位律特征的分析,发现四川城市首位度、4城市和11城市指数均偏高,首位城市作用突出,缺失100~200万人的特大城市,急需将些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大城市培育成区域性特大城市,弥补城市体系断层缺陷。运用分形理论,发现四川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分维值D小于1,且在近儿年逐年变小,说明其城市体系等级分异在增大,规模分布有不断集中趋势;城市体系职能结构不协调。四川城市整体产业结构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不足,采用纳尔逊统计分析法进行职能专门化程度测算,发现各城市职能结构趋同有余,趋异不足,分工尚不明确,且职能专门化程度不均还偏低,优势产业不突出,难以有效发挥城市中心功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亦不完善。以宝成—成昆铁路为界,人口密度和城市密度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现象,城市空间发展呈沿主要铁路、公路和水路等交通干线分布,并逐步构建形成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和攀西四大城市群空间结构。部分市州,如阿坝、凉山州及巴中市,其交通状况在全省还相对落后,铁路、高速路网极不完善,交通通达性差,急需改善。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是论文的优化研究和结语部分。主要从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三方面,针对性的对四川城市体系结构提出优化思路与发展路径。规模结构方面,应强化超大城市、积极培育特大城市、重点发展大城市、努力完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规模结构,以形成由“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合理、运作有序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职能结构方面,各城市应加强职能分工与合作,做好城市主导职能定位,提高产业结构层次,打破行政藩篱,走城市群区域协作发展之路,以形成分工明确、协作发展、效率公平兼顾的现代化城市职能体系;空间结构方面,采取“健全点,强化线,发展面”的优化思路,形成以成都都市圈为“一级网结”,以各“次级网结”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快速交通干道、大江大河流域为发展主轴线的城市体系网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