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肥胖检出率持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大学生的健康困扰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是多样化的,其中生活方式尤为值得关注。大学生所处的时期是性别角色形成、定型和表现最突出的转型期,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也导致大学生在健康问题、社会适应、自我满意度上产生一定的差异。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育参与中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影响研究较为贫乏,从社会学角度深入探讨“宅生活”对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首先查阅了关于“宅族”“体育参与”相关的文献、专著,基本掌握了学界的研究现状,并根据预调研的基础以及文献资料,制定了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上海市9所高校大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发放大学生健康状况与体育参与状况调查问卷1080份,回收有效问卷909份,有效回收率88.8%。并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抽取6所学校的24位典型大学生“宅族”作为访谈对象,并以访谈记录作为定性分析的支撑材料。通过定量与定性资料的分析,发现:第一,大学生“宅族”在宅行为、宅相关行为上的表现均要高于非“宅族”。对于“宅生活”的正评价,“宅族”赞同度高于非“宅族”,负评价中,“宅族”得分低于非“宅族”,在大学生对“宅族”的态度上,“宅族”对本身的支持率要高于非“宅族”。“宅族”更倾向于一个人呆在房间内,在宅的时间上,选择大于3小时的人数要多于非“宅族”。在“宅”的问题方面,“宅族”的身体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健康危险行为问题均较严重。心理灰度也要高于非“宅族”,自我满意度得分低于非“宅族”。在“宅”的问题影响因素方面,发现体育锻炼频率、宅的时间、是否属于“宅族”对“宅”的问题有显著影响。第二,大学生“宅族”的体育参与意识弱于非“宅族”、体育锻炼动机以增强体质、消遣娱乐为主;体育体验行为、体育习惯行为均弱于非“宅族”;喜欢的体育项目多为个人类、轻体力项目。大学生“宅族”体育参与中存在体育参与意识较差、体育参与行为不积极的问题。在大学生“宅族”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方面,分析了基本情况、家庭背景、宅行为、宅相关行为、“宅生活”正评价、负评价的影响,发现性别、年级、政治面貌、父母学历、父母年收入对体育参与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宅族”的宅行为、宅相关行为、对“宅生活”的评价均与体育参与有不同程度的统计关联。个人、家庭、社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宅族”的体育参与。综上认为,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宅族”体育参与情况,开设生命教育课,使其树立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体育回归到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强化大学生“宅族”的体育认识,并增设户外、室内体育活动。媒体要提升自身的公信力,注重网络空间的净化,正确引领社会媒体舆论导向。学校、家庭、社会要实现三方对话,更好地为大学生“宅族”出“宅”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