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话语”是记录、描述和阐释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的核心符号内容,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理论与改革智慧,是富有特色的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范畴和有机构成部分,以量上的可观性和质上的持续发展状态广泛存在于中国当前的现实生活中。本文提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研究”这一课题,是将话语建构及其优化明确视为理解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向度,目的是通过探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能动地建构关键政治话语、推动社会变革的内在机理,以进一步推进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话语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了何种能动性作用,从而使得改革话语成为一种什么样的政治话语,与中国社会四十多年来的重要变革有何关联,其中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什么样的治国理政逻辑?”旨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话语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集中探讨改革话语建构中的核心内容及相应的机制、特点和效果等问题,为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话语建构提供关照和反思。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由七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从相关联的概念内容的分析展开论述,对本研究的基本范畴与内容进行了规范,特别是将“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学术定义,认为其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进程中,围绕社会主义改革相关范畴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表达集合。从内容上看,包含了改革主体、客体、途径、目的和价值等方面的话语序列。第二章主要对中国共产党建构改革话语的内、外依据展开讨论。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政治话语的思考,形成了改革话语建构的理论之本;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主流政治话语的历史演变之中,孕育了改革话语生发的因素;掌握社会主义改革话语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建构国际政治话语体系的客观需要,共同构筑了改革话语建构的现实逻辑。第三章关照的是改革话语发展史中,中国共产党与改革话语相互作用的主要线索和内在理路,因此,从改革话语建构的发展历程入手,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改革话语历经五个阶段内容丰富、各具特征的形塑过程,形成了当前较为成熟的体系化面貌。第四章从认识话语建构的主要内容出发,系统探讨中国共产党对改革话语进行的意义建构。在以概念为核心、以命题为依托的内涵意义建构之下,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话语成为了富有理性的政治话语,为人们认识和思考中国的改革发展问题提供了分类和路径;而借助体验总结、热情激发和信念凝聚三个层面进行的情感意义建构,情感的政治实践功能得以融入到改革话语之中,使中国的改革实践获得了积极的政治化的情感的支撑,强化了人民拥护、支持和认同改革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对语境对接、审美提升和全球共享的关照下,改革话语的社会文化意义得以建构,这不仅提升了改革话语对社会文化变量的敏感性和对中国改革的阐释能力,也增强了改革话语在国际间的意义沟通和信息交换,使改革话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话语”。在这种三位一体的意义建构之下,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话语也成为了理性的、公共的、力量深厚的中国主流政治话语。第五章主要探讨改革话语建构的价值基点问题。可以发现,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话语所承接的“民族复兴”的语境中,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价值传统被带到了改革话语的建构之内,但是转向了更加广阔、开放的表达维度,在价值逻辑的统率之下,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着墨,对社会主义相关项的论述,对中国人民实践主体的书写,共同地熔铸在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改革书写”之中。这与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自我定位、目标追求和执政伦理根本相关。第六章从话语生产和再生产的具体机制中去探讨新时期以来改革话语建构及其不断的优化何以能实现。可以发现,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群众创造与党的升华的统一、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阐释的统一,以及集中性塑造和日常性完善的统一,在其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第七章落脚于理论研究与现实需要的对接,将研究过程中具有突出性、经验性和启发性的内容进行整体归纳,指出了改革话语的建构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规定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导向性和话语体系建构视野的二重性等特点,集中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变革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执政智慧、改革智慧,更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的“政治自信”、“改革自信”,而这是在坚持正确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基础上的话语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为着力点之下完成的。当前,改革话语乃至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的众多内容正面临着领域扩展和纵深发展的必要性,启示我们要在筑牢话语建构的实践基础、多维提升中国话语的阐释力、提高话语建设的制度化水平和处理好中外话语的互动与张力关系之中,继续推进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