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宗旨,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只是农村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也包括农村精神文明的提升,因此,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有鉴于此,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工作者,适时关注和把脉农村道德建设历程、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新农村内蕴的道德要求、探究农村道德建设的推进理路,则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农村道德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表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蕴了道德文明建设的社会诉求。伴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对农村的道德发展走向以及农民的道德社会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道德的新现象与新要素的分析、新经验与新内容的概括、新机制与新方法的探索,都需要在自觉的道德建设活动中来实现。本文以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乡村社会历史变迁为背景,把脉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变化所引发的农民道德观念的变化以及农村道德建设方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新农村的时代特点,重点探讨新农村道德建设的主体、新农村道德建设内容和新农村道德建设的路径这三大关键性问题,以期构建起既具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新农村道德建设模式。本文共有五章,主要框架结构和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新农村道德建设的现实审视。首先以传承与变迁的视角,回溯新中国农村道德建设的演进历程,旨在阐明这一变迁轨迹彰显出的时代特征和已有社会道德建设经验对新农村道德建设发展走向的影响。其次,客观分析农民的道德状况,指出农民道德态势呈现出的显著特征,即道德身份的频变性、道德知行的背离性和道德标准的模糊性。再次,深入分析当前新农村道德建设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即道德建设主体力量分散、道德教育重形式而缺乏实效、优良道德文化传承不足。第二章,新农村道德建设的主体论析。围绕新农村道德“由谁建设和为谁建设”的问题,在对新农村道德建设的主体特征进行分析基础上,分别条陈政府、农村社会组织和新型农民的道德建设主体责任。政府肩负着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领导责任,体现在引导新农村道德建设方向、提供制度和财政供给、工作人员率先垂范等。农村社会组织在新农村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道德凝聚、道德规约和道德调节的辅助主体功能。新型农民是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实践主体,肩负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参与积极道德评价、履行良善的道德行为的道德践行责任。第三章,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内容体系。围绕新农村建设五大特征,深入挖掘其中内蕴的伦理道德要求:协作进取、适度节制、生态环保、淳朴尚善和正义平等。结合农民特性和农村生产生活特色,系统阐明五种类型道德的道德意蕴,建立起与新农村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相适应、同时又与传统的基本道德观念相承接的新农村道德建设内容体系,解决新农村道德“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的问题。第四章,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制度支撑。制度作为由一定的价值理念和思想凝结的硬性规范,能够传递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要求,同时制度规范的明确性、实施的强制性、执行程序的固定化等优势特征,可以弥补以自律性和劝导性为特征的道德力量的软弱性。为此,本文从四个层面立论了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制度支撑。其一,完善新农村道德建设的相关法律。着重完善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条例、完善农村公共领域的文明行为规章,借助法律的强制性促进农民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二,完善新农村道德生长的保障制度。通过完善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为促发农民道德行为奠定公平的社会基础。其三,建立新农村道德发展的各项管理制度。由于农民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之,从创设维系道德的社会环境角度,提出建立村镇发展类型的科学规划制度、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制度、乡村财务管理的制衡制度、层次化矛盾纠纷处理制度和体系化干部管理制度。其四,创建新农村道德建设的特色制度。尊重农村的场域性和农民群体的特殊性,提出建立乡情良俗的道德规范乡土化机制,为村民提供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启动乡土场域的道德针砭机制,发挥农村道德舆论的强大影响力;完善点面糅合式村规民约机制,使其成为农村社会一种重要的内在约束力;建立以利导德的行为促进机制,推动农民道德行为的践行。第五章,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教育路径。首先,针对农民特点,提出整合农村代际互动、榜样示范和活动参与的多元道德教育方式。其次,发挥传媒的道德教育优势,即依托传统村域媒体挖掘其辐射功能,引进现代传播载体凸显时效舆论优势,彰显新农村公共传媒的道德内涵,增强其道德引导力和渗透力。再次,依托村镇公共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推进村镇的主题道德文化活动、发掘民俗节庆的伦理功能和引导农民健康的道德文化生活,以此激发村镇公共文化的道德活力,增强其道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