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大黄、蛰虫对雌、孕激素负荷大鼠子宫肌瘤(Uterine Leiomyomas,UL)模型孕激素(P)及其受体(PR)的影响,揭示大黄、蛰虫消散肌瘤的最佳配伍比例、量效关系及其作用原理,为进一步提高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提取有效成分,为获得单体奠定基础。方法:将72只150~170克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大黄蛰虫小剂量组(C组)、大黄蛰虫中剂量组(D组)、大黄蛰虫大剂量组(E组)、大黄蛰虫丸组(F组)、桂枝茯苓胶囊组(G组),B组12只,余各组10只。A组每周一、三、五日肌肉注射高压灭菌花生油0.2ml/d,共20周,第11周起予蒸馏水灌胃2ml,每周6次,连续10周;其余组每周一、三、五日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1mg/d,共20周,第14周起每周肌肉注射黄体酮一次0.5mg/d,共7周。第10周末随机处死B组2只大鼠,进行预实验。第11周起B组予蒸馏水灌胃2ml,C、D、E组予大黄、蛰虫悬液2ml灌胃,小、中、大剂量组分别含生药约0.3g/ml、0.62g/ml、1.25g/ml,F组予大黄蛰虫丸悬液2ml灌胃,含生药约0.08g/ml;G组予桂枝茯苓胶囊悬液2ml灌胃,含生药约0.04g/ml,每周6次,连续10周。第20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孕酮(P)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子宫平滑肌细胞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结果:1.雌、孕激素负荷大鼠体重进行性减轻,大黄蛰虫对大鼠体重下降无明显抑制作用。2.模型大鼠子宫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大鼠(P<0.01),给予药物干预治疗后,子宫重量除C组外均减轻(P<0.05);子宫系数除C、E组外均减小(P<0.05);左宫角长度除C、D、E组外均缩小(P<0.01);右宫角长度、宫颈长度、宫颈上宽各组均可缩小(P<0.01),以C组差异性最小(P<0.05);宫角最大直径各组亦均可缩小(P<0.01),以C、E组差异性最小(P<0.05);宫颈下宽各组均缩小(P<0.01)。3.造模后大鼠血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升高(P<0.01),给予药物干预治疗后,全血粘度值除C组外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E组全血粘度值(1mPas)降低最小(P<0.05);血浆粘度值除C、E组外均可降低(P<0.05);红细胞压积除C组外均可降低(P<0.01),其中E组降低最小(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均可降低(P<0.01),C组降低最小(P<0.05)。4.模型大鼠血清P明显高于正常大鼠(P<0.01)。D组降低大鼠血清中孕酮(P<0.05)。F组、G组对大鼠血清P也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D组与F组、G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D组在抑制大鼠血清孕酮水平与F组、G组疗效相当。5.子宫平滑肌层病理组织学改变为出现多发性、局灶性的病变,肌层增厚,肌细胞排列紊乱,肌细胞增大,有双核并偶见核分裂相出现,且伴有结缔组织增多,表明局部平滑肌增殖活跃,和临床子宫肌瘤病理组织学很相似。6.A组大鼠子宫平滑肌部位PR阳性细胞呈少量、散在分布;B组大鼠子宫平滑肌PR阳性细胞密度明显增强,其阳性信号表达呈强阳性,有极显著差异(P<0.01);C、D、E、F、G组大鼠子宫的PR阳性细胞密度明显降低(P<0.01)。C、D、E组与F、G组相比,C组与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G组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D、E组与F、G组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D、E组在抑制PR阳性细胞表达与F、G组疗效相当。结论:1.采用雌、孕激素负荷成功建立了大鼠子宫肌瘤模型。2.大黄、蛰虫对药可明显减轻雌、孕激素负荷大鼠子宫重量、子宫系数、双侧宫角长度、宫角最大直径、宫颈长度、宫颈上、下宽。3.通过血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可确定该模型符合“血瘀”型。4.子宫平滑肌层与人子宫肌瘤病理组织学结构类似。5.P及PR在子宫肌瘤生长中起重要作用,大黄、蛰虫调节P水平,抑制子宫平滑肌细胞PR表达,这可能是大黄、蛰虫抑制子宫肌瘤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