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人性观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l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因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1892-1971)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基督教政治家。他是基督教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人性观扭转了当时在美国流行的乐观主义风气,影响深远。笔者认为,在尼布尔的人性观中,“自由”是其理论出发点。本文把尼布尔的人性观分为两条思路来理解,第一条是从自由走向罪,第二条是自由使爱成为一种可能。尼布尔是一个非常关注现实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具有现实性和悖论性的特征,他提出其人性观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当时在美国流行的乐观主义人性观。在尼布尔人性观的第一条思路——从自由走向罪中,尼布尔认为人既是有限的又是自由的,人受到魔鬼的引诱,误用了自己的自由,走向犯罪。人犯罪的表现有骄傲之罪和情欲之罪两种,其中骄傲之罪是更为根本的罪。尼布尔的恩典观阐述了人永远是罪人,可以说是他的罪观的延续。在尼布尔人性观的第二条思路——自由使爱成为一种可能中,尼布尔认为,人在堕落后仍然具有自由,爱是自由的需求,是人的应然状态,爱要求人们做到谦卑与宽容。然而,他又认为,由于人是有罪的,因此人的行为不可能完全符合爱的律法的要求,爱的律法不可能在现实中完全得到实现,爱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性。尼布尔从克尔凯郭尔的人性观那里继承了从自由走向罪这一思路,并进一步发展了克尔凯郭尔的人性观。在尼布尔的人性观中,无论是罪,还是爱,都是从自由中推导出来的。尼布尔人性观的两条思路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理解了这两条思路,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尼布尔对于人性抱着既不过分乐观,也不过分悲观的态度。
其他文献
土木类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融入"互联网+建筑产业"思维,在实践中探索"一中心+一平台+四循环"模式,构建更为完善的产教融合体系。不动产研究与应用中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以一种国家行动方式进入国家治理现代化场域的"社会治理创新",正成为改造转型中国的巨大力量。理论界对此论域的回应和引领,主要聚焦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原因、理论内涵与主要题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在俄罗斯经济走强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的演变成为其经济问题的重点,值得引起特别关注。本文首先对貌似的"结构优化"提出质疑,剖析成因,认为研究俄罗斯的产业结构不能采用一般性
对A市一所公立幼儿园的26名幼儿进行为期一周的行为观察,以考察教师不同对待态度下幼儿表现出来的行为。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对幼儿的课堂表现积极性、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