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学派中的目的论(the Skopos Theory)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源语文本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决定翻译过程的最高准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这一理论使得“充分”成为“对等”之外另一重要的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从而为翻译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目的论原理为理论框架,采用建立英汉双语平行数据库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李清照词》这一中国古典文学的两个英译本(许渊冲译本和王红公与钟玲的合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文运用目的论,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依据主要从五个方面,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对《李清照词》中文化负载词进行对比分析,说明目的论是如何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所选择的策略又如何影响译文效果。通过对《李清照词》两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深入比较分析,作者发现两位译者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翻译策略。许渊冲试图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主要运用了异化(foreignization)策略。王红公则是为了使译本通顺流畅,便于读者接受,多用归化(domestication)策略。虽然两个译本风格迥然不同,但都成功地实现了其目的和功能,都是成功的译本。就中国文化而言,许渊冲的译文更忠实;而从西方读者的角度看,王红公的译文更易理解和接受。就传播中国文化而言,异化策略更为有效。因此作者得出结论:译文是否成功,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否恰当,关键是看译者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翻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