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税收,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之一。税收制度,既能指对某一国家税制的总称,也能指对某一方面或某一税种的称呼。税收发挥重要的经济杠杆作用,能够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保障国家的各项建设,帮助我国战胜各种风险,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税收制度的不断优化和改革,有利于更大程度上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从2004年开始,我国税制改革的方向就是“减税”,但“结构性减税”一词首次被提出是在200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2008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此次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并且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经济出现了增速放缓的现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措施应对危机,其中税收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以来,以结构性减税为代表的税制改革举措,有力的提速了我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当然,在此过程中一些制度上和结构上的问题也愈加凸显,长此以往,势必阻碍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此,笔者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推动税制不断优化的建议。结构性减税是我国税制优化完善的重要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的研究就是围绕着如何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和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展开的。本文以A市2003-2012年税收总收入和各主要税种收入作为研究样本,以现行的税制改革政策为依据,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时间界限,对全市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对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关联规则数据分析,得出结构性减税政策冲抵了传统意义上的“减税”所造成的“减收效应”,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实现了协调发展。并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措施和建议,以进一步扩大内需,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税制结构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