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指标在DVT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曲线及ROC曲线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6月本院血管外科确诊为急性DVT的84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43例,中央型59例,混合型25例;病变位于左下肢74例,右下肢9例,双下肢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超声引导下经腘静脉导管直接溶栓治疗,起始剂量予以20万U尿激酶加入50 ml0.9%生理盐水中,每间隔8小时进行一次直接泵入持续性溶栓。同时每12小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100 U/kg体质量。组内患者经导管直接溶栓后定期行下肢深静脉经溶栓导管造影,若发现患者髂静脉狭窄较重,在溶栓结束后予以髂静脉血管腔内治疗,如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或联合支架置入术。观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在治疗过程中的指导意义。结果本研究组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14%(6/84);D-二聚体水平在溶栓开始后先呈逐渐升高趋势,在第三天开始下降;D-二聚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提示具有较高准确性,截断值为39.50mg/L,其敏感度为96.6%,特异度为87.8%。结合D-二聚体的趋势图,可得知在溶栓前两天D-二聚体处于上升趋势并达高峰,使个别患者达到并超过截断值39.50mg/L,故应在溶栓第三天后通过此截断值判断溶栓效果及血管通畅与否。而其他凝血功能指标的AUC分别为:纤维蛋白原0.74,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0.59,凝血酶原活动度0.4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0.52,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0.50,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0.43,其中FIB的曲线下面积>0.70但<0.90,仅具有一定准确性,无较高临床意义;其余指标临床意义不大,故未进行进一步分析。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评判急性DVT经导管直接溶栓联合抗凝后血管是否通畅及治疗方案调整的可靠依据。可根据治疗中D-二聚体指标的数值变化为DVT个体化溶栓治疗提供依据。